装机门户网 投稿分享 关于政务服务个人工作总结

关于政务服务个人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需要对自身情况和形势背景的简略介绍。自身情况包括单位名称、工作性质、基本建制、人员数量、主要工作任务等;形势背景则包括国内外形势、有关政策、指导思想等。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政务服务个人工作。

关于政务服务个人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需要对自身情况和形势背景的简略介绍。自身情况包括单位名称、工作性质、基本建制、人员数量、主要工作任务等;形势背景则包括国内外形势、有关政策、指导思想等。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政务服务个人工作总结【七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政务服务个人工作总结篇1

  2020年上半年,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视察深圳重要讲话精神,全局上下敢担当、勇作为、善创新,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推动我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在疫情防控方面,全市率先研发启用“三位一体”服务管理系统;在区重点工作方面,全市率先超额完成10346个基站(其中宏基站8084个)建设,任务完成率103.63%,其中宏基站任务完成率113.21%),勇夺全市宏基站总量、宏基站完成率、基站总量、基站完成率“四项第一”;在智慧龙岗建设方面,我区《智慧龙岗时空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实践》入选由国家信息中心编著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报告(2018-2019)》,被评为“2018-2019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评价典型优秀案例”。

关于政务服务个人工作总结

  一、2020年上半年工作情况

  (一)坚持党建统领,从严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

  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着力深化理论武装;以组织建设为基础,着力夯实党建根基;以制度建设为重点,着力构筑廉政防线。

  一是强化政治理论武装。严格落实局党组会和局党支部党员大会、支委会“第一议题”制度,开展集体学习21场次,深入系统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及《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等重要理论文献。同时积极组织引导广大党员通过智慧党建、学习强国等平台开展自学,切实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抓紧抓实。

  二是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党组书记严格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在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上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定期与科室主要负责人开展谈心谈话3次;以市委换届为契机,组织处级以上干部及人事干部观看《镜鉴》等干部警示教育纪录片,学习“九个严禁,九个一律”纪律要求,进一步严肃换届纪律;强化公车使用管理,严格落实公车专人保管、用前申请、用后记录制度,定期开展公车使用情况“两对比一公开”6次。

  三是全力配合巡察工作。坚持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原则,成立局党组巡察工作联络组,印发《中共深圳市龙岗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党组巡察期间信访工作应急预案》,按时报送局党组近三年工作情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情况、选人用人工作情况和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情况等各类材料20余份,按要求提供党务、人事、财务、办公用房、请休假、调研、疫情防控等领域资料并安排好个别谈话,全力配合并认真完成巡察组交办的其它各项工作。同时,认真细致地做好各项后勤保障和服务工作,创造优良的环境,提供便利的条件,确保巡察工作顺利开展。

  四是深入推进队伍融合。全力推进职能整合、队伍融合,加大局机关和大数据中心内部的人员流动;在重大突发事件前,推动局机关和大数据中心工作人员的横向交流,不断提升队伍的综合业务能力。选派综合业务科负责人同时负责局办公室工作,加大全局在人事、财务、固定资料管理、宣传和办文办会等的整体统筹力度,推进科室业务融合,实现科室人员业务综合业务水平稳步提升。

  (二)坚持“硬核”战疫,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各项工作部署要求,全局先后出动36人参与抗疫,至今有5人仍脱岗参与涉外防疫工作。紧密结合自身工作职责,开发“三位一体”服务管理系统,全力服务我区疫情防控和复产复工工作大局。

  一是多措并举抓好疫情防控。及时制定印发全局疫情防控工作总方案、区行政服务大厅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安全应急预案、区智慧中心公共卫生安全应急预案,成立由局“一把手”任组长的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统筹协调全局疫情防控工作。在年前迅速采购了一批红外手持测温仪、洗手液、一次性医用口罩等防控物资,下好“先手棋”,保障防控工作有序开展。利用区疫情防控知识辅导视频,及时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开展培训,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好知识储备。完成全市第一个行政服务大厅“5G+红外体温检测仪”部署,实现实时检测和预警,构筑起坚实的防“疫”屏障。协调区卫健部门和物业管理公司定期对区行政服务大厅和智慧中心等重点部位进行全覆盖消杀,严排隐患。暂停区智慧城区运行管理中心所有对外参观接待,减少人员聚集。

  二是快速响应投入抗“疫”一线。组建“交通和社区联防联控小组”,先后支援坪地、横岗、宝龙街道的社区和高速卡点开展疫情防控。组建“系统开发和数据保障小组”,由业务分管领导牵头第一时间研发相关数据分析系统,全力辅助疫情防控。结合区的统一部署,构建“处级领导+服务专员+企业”的挂点服务企业工作机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稳妥推进工业企业复工复产。今年上半年,共协助企业解决诉求和困难共计20条。先后派出1名处级领导、8名业务骨干全程脱岗参与涉外防疫工作,筑牢我区防疫屏障。

  三是智慧赋能助力疫情防控。在全市率先研发启用“三位一体”服务管理系统,形成全区重点人员监控管理台账,对居家隔离人员和重点疫区来深人员进行动态跟踪。截至目前,全区通过“深i您”实名申报人数近490万,“三位一体”服务管理平台提取有效数据6.34万条,并推送至相关职能部门及社区工作人员实施精准核查和及时隔离处置。联合统计、应急、网格等部门,对全区企业底数进行核查,建立全区统一的复产复工全量数据台账,切实摸清企业家底,为及时有效做好企业服务和困难帮扶工作提供数据支撑。以坂田街道南坑社区为试点,建设社区企业复产复工信息专题,将社区内所有企业复工复产信息一图呈现,方便社区、网格等部门精准跟踪辖区企业复工复产情况,及时指导企业复工复产。部署一批PAD应急终端,实现“不见面、不接触”会议,避免人员聚集。今年上半年,共保障区属各部门各类视频会议313场(未包含本地会议)。

  (三)坚持职责担当,率先完成5G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以“6月底前率先实现5G网络全覆盖”为时间窗口,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目标导向,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破解问题堵点,加强立体督导,注重正面宣传。截至6月28日,在全市率先超额完成10346个5G基站建设任务,以宏基站总量、宏基站完成率、基站总量、基站完成率“四项第一”的成绩完成任务,与各街道各部门一起兑现了“龙岗承诺”,体现了“龙岗担当”,做出了“龙岗贡献”。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凝聚各方合力。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统一全局思想认识,把如期完成5G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作为“一把手工程”和2020年上半年全局的首要任务。先后印发相关文件78份,组织召开专题协调会45次,局一把手亲自带队先后20余次赴上级主管部门、区有关职能部门、各街道和相关运营商协调沟通,争取各方关注和支持龙岗5G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设资源向龙岗倾斜。

  二是破解问题堵点,开辟三条通道。牵头制定全市第一个5G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物业租赁协议统一模板,推动公共物业免费开放,破解公共物业入场难问题,开辟入场“绿色通道”。创新工作模式,主动为运营商用电装表提供担保,推动供电局为5G基站设施先装表送电,运营商后补完善手续,破解5G基站用电难问题,开辟用电“绿色通道”。此外,还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简化审批流程和手续,为涉及中小学校、公园绿地、水库水道、交通干道等区域的5G基站建设开辟审批“绿色通道”。

  三是健全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从局相关科室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局5G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专班,全面梳理我区5G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为我区5G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时间表”、“路线图”;牵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运营商、各街道和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1+4+11+N”建设协调模式;会同运营商利用周末时间连续12周召开推进会,解决涉及城管、教育、卫生等领域问题共232个;汇总编写11期《龙岗5G基础设施工作动态》,压实各方责任,营造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

  四是建立“战时机制”,强化立体督导。制定《5G基础设施建设督导方案》,构建了“局长总体统筹,中心主任具体谋划,其他处级干部带领分管科室分片包点,下沉各街道督导”的“战时工作机制”。包点处级干部带领分管科室先后70次深入街道、社区及施工现场开展督导,并分别进入街道5G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微信群,实时在线协调解决基层5G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与区督查室紧密配合,针对问题站点,以现场督查、下发督查专报等形式开展联合督导,共解决36个困难站点问题。

  五是注重正面引导,营造良好氛围。会同区宣传、广电等部门及三大运营商,制作5G技术常识及应用知识宣传海报、网页和宣传片等多种宣传资料,充分运用电视、融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政府网站及宽带网络和短信平台、视频门禁系统等形式,多途径多媒体多角度向市民群众介绍5G相关信息,不断提高市民群众对5G技术的认知度、认可度,努力营造支持5G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坚持服务为本,利用信息技术助力营商环境改善

  简化办理流程,创新工作模式,积极探索“政务服务+”,持续优化区行政服务大厅运行管理,助力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一是持续提升大厅服务品质。启动灯光提升工程,大厅一楼亮度增加60%,所有104个窗口增设数字射灯,方便群众准确定位。全面规范母婴室物资设备补充和管理、OSM现场管理的物资更换、便民医药箱药品采购、免费复印打印物资申领等,为办事群众提供最贴心的服务。开展精细化管理,全面更新符合6S管理标准的硬件设备,增设6台智能饮水机,更换不锈钢垃圾桶,采购环保锥形尖底水杯,推动充电宝、食品饮料自助售卖机进驻区大厅,为企业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推进现大厅升级改造,对区大厅部分老旧硬件进行更新替换,重新规划区大厅区域功能分布,建设企业服务专区、企业展示LOGO墙、初心阅读角等,同步改造后台审批区、办公区。

  二是扎实推进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区建设。利用大数据分析需求,对社区人口密度、企业密度、办事需求密度等要素进行大数据分析,将全区已有的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区及自助终端部署现状、需求情况等在时空信息平台实时呈现,确保政务服务“投入产出比”最大化,打造全天候“15分钟政务服务圈”。统一已建自助区外观风格和标识标牌命名及样式设计,确定了移动式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区设计方案。组织各街道就16个拟选点征求街道两代表一委员、企业、群众等意见共计1783人次,确保新建点位充分满足社区企业、群众的办事需求。

  三是不断优化“免费刻章”模式。今年1月1日起至5月31日,我区新设立企业可通过“龙岗政务服务”微信公众号申请免费刻章补贴,目前共收到260个免费刻章补贴申请。5月底,根据市统一要求进一步优化工作模式,我局与辖区内有资质的74家印章刻制单位签订临时合作协议,自6月2日起,我区新设立企业可通过“开办企业一窗通”系统申请开办企业并选择免费刻章,申请通过后2小时内可在龙岗区行政服务大厅“一窗出”专窗现场领取或选择邮寄公章,进一步缩减了企业开办时限,上线以来,龙岗区印章店通过“开办企业一窗通”系统实现免费刻章共2268套。

  四是持续深化“秒批”改革。今年4月,我局协调区人力资源局按照“秒批”标准设立“龙岗区疫情期间初次就业员工申请一次性就业补贴”事项;会同区文体局、卫健局、水务局、教育局、住建局、应急管理局、人力资源局、区残联等8个审批单位,陆续上线《艺术品经营单位备案补证》《医疗机构停业批准》等35个“秒批”事项,继续扩大我区政务服务“秒批”业务覆盖范围。截至到目前,我区已有“秒批”事项157个,累计办理各类“秒批”业务1.3万余笔。

  五是积极探索“政务服务+”模式。积极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携手大众点评、美团不断探索“政务服务商业”模式,将全区50个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区全部上线大众点评网及美团网。办事群众在上述平台搜索关键词“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区”,即可找到身边最近的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区,并能提前查看自助终端机种类和可办事项清单。积极做好全市“信用+政务服务”试点工作,为政务服务信用体系建设探索经验。今年以来已使用各类信用数据23.3万余条次,已完善全区14类约284万条信用数据。

  六是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推出128个“一件事一次办”主题,完成办理量1121笔。强化数据赋能,积极推广电子证照应用,累计调用电子证照63591次,居全市各区第一;推出“无感申办”事项96个,业务量总计17531笔,业务办理量全市第一。全市率先启动政务服务+5G新应用,推出区街跨层级视频办模式;会同市场监管局龙岗管理局推行食品经营许可远程视频核查业务办理。围绕抗疫复工,累计实现不见面审批事项465个;推出“邮寄办”,其中367个事项实现双向免费邮寄办理,完成业务量615笔。圆满完成市政务服务审计报告任务,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

  (五)坚持依法行政,全面提升政务公开水平

  健全机制、强化督导,多措并举持续提升政务公开水平,确保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运行。

  一是加大重点领域主动公开力度。积极推动财政预决算、重大建设项目、公共资源配置、环保领域、住房领域、安全生产领域、社会救助等重点领域信息公开。2020年上半年,在“龙岗政府在线”公开重点领域信息311条。在“五公开”栏目中,公开涉及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信息47条,发布区政府常务会议纪要新闻通稿8篇。在“信用信息双公示”栏目中,公开全区行政许可信息9409条,行政处罚信息6209条。

  二是规范全区依申请公开案件办理。建立全流程监管制度,制定《龙岗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办理答复规范》《龙岗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办理程序规范》文件,分别从实体和程序上对依申请公开案件办理进行规范。建立全区依申请公开案件“双备案”制度,提升依申请公开案件办理质量。今年上半年,我区共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93件,其中行政复议案件4宗,行政诉讼案件2宗,行政投诉案件2宗。依申请公开案件主要集中在房屋征收、企业复工复产、旧改等方面,我区均按时按量完成答复要求。

  三是提高12345平台办件质量。完成12345新系统上线工作,组织各街道、区直各单位、驻区各单位开展12345智能工单系统操作视频培训,制作新系统操作办理流程,进行全覆盖式、全流程式培训。2020年上半年,共受理市12345转办件39956件,办结率99%。自今年1月27日开始,组织编写全区12345疫情专题日报及月报50余篇,及时帮助各部门、各街道有针对性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六)坚持服务民生,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按照“急用先行、成熟一个建设一个”原则,有序推进智慧龙岗2.0项目立项实施,持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便利市民工作生活。

  一是积极开展智慧医疗项目建设。协助区卫健局开展龙岗区区域医院信息系统及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升级建设工程项目前期需求调研工作,明确项目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推进龙岗区新建医院信息化基础建设(骨科医院一期)项目进度,启动智慧龙岗2.0A包项目-龙岗区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及公立医院网络升级改造项目前期调研工作。协助区卫健局开展纳入智慧龙岗2.0B包的卫健信息系统提升完善工程、龙岗区民营医疗机构卫生管理系统项目立项申报工作,探讨并提出项目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等相关意见建议。

  二是加速开展幼儿园安全监控系统项目建设。完成龙岗区幼儿园安全监控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公开招标工作。联合南方电信设计院开展全区488所幼儿园现场勘察,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并通过发改专家评审,编制的项目初步设计方案和概算已通过专家评审。联合华为公司施工单位、设计院对全区幼儿园进行现场复勘,明确各幼儿园新建摄像机布点,为下一步进场施工做好充分准备,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三是不断提升视频会议和运维保障服务水平。狠抓网络保障、设备维护、队伍建设,强化视频会议保障,今年上半年,共保障会议450场,其中视频会议309场,包括“上级—区”视频会议99场,“区—街道(部门)”视频会议205场,区-街道-社区视频会议5场,视频会议系统效果良好,总体运行稳定。另外,不断完善运维管理制度、加强街道办现场巡检和骨干网络日常监控,有力地保障了我区政务网络的稳定运行。今年上半年,共计处理网络事件2013件,其中网络问题1157件,云平台问题328件,其它问题528件。

  四是全面提高智慧社区复制推广能力。在智慧南坑建设的基础上,推动全域智慧社区综合指挥平台推广使用,打造龙岗全域智慧社区综合指挥大平台,升级社区层综合指挥平台和完善“龙岗智慧社区”客户端,整合社区治理和服务模块,为居民提供更多服务内容,提高群众获得感。新建区、街道态势感知平台以及区-街道-社区三级分拨联动平台,全面掌握各社区的日常动态,梳理事件流转工作,建立事件处置效率和满意度相关考核机制,强化从区、街道到社区三个层级的监管。

  (七)坚持擦亮名片,全力推动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

  围绕建设数字政府和发展数字经济两条主线,全面启动43项重点任务,扎实推进广东省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推进运行管理中心实体化运作,组织抽调干部按“民生、经济、事件”三个小组开展数据资源调研、数据分析场景研究,并推动数据应用落地。

  一是强化数据治理。持续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数据的清洗比对和融合治理,不断充实和优化人口、房屋、法人基础数据库。2020年上半年,已清洗比对人口数据约508万、法人数据约70.4万、楼栋数据约17.3万、房屋数据约294万,建成全区“一人一档”、“一企一档”、“一楼一档”,支撑区级业务部门开展行业应用。持续推进数据质量整改工作。落实“一数一源、源头治理”机制,定期开展数据质量督查,出具数据质量报告,发现问题立即向数源单位派发工单督促整改,累计发出数据质量报告1531份,推送问题工单1679条,持续推动数据质量提升。

  二是深化数据分析。持续优化龙岗新型智慧城区运行管理中心(IOC),优化各专题算法,推出医疗资源配置分析专题,突发事件PAD端等,为城市管理的科学决策、精准施政提供参考。持续丰富时空信息平台“一张图”,推进各部门、各类型数据上图,2020年上半年,已建立34类、380个图层,新建公共信息专题的自助终端、社区24小时自助区需求分布、5G信号基站、医疗资源配置等图层。推进视频分析赋能平台建设,开展全区相关业务部门需求调研工作,编制平台初步设计方案,同时完成平台硬件资源即AI算力资源中心项目初步设计方案编制工作。

  三是推进数据开放。在“深圳市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统一向社会开放数据,2020年上半年,我区累计成功发布数据质量合格的开放数据资源142项,在全市排名暂列第二;探索与科研机构、企业等建立数据双向交流机制,并于2020年6月5日组织召开了政府数据开放需求座谈会,倾听和收集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代表对于政府数据开放应用的需求和建议,针对性做好下一步政府数据开放应用工作。与联合产服集团、云天励飞公司共建“政、产、研”大数据开放利用联合实验室,共同探索研究政务大数据开放应用。

  四是利用大数据辅助城区规划。协助市规自局龙岗管理局开展法定图则编制工作,为规划决策提供数据参考,最终形成了全区法定图则范围、公共设施规划等成果。协助区发改局建设“项目一张图”,通过区时空信息平台整合提供电子地图、规划、影像、视频和其他现状数据,为全区重大项目的规划选址、建设施工“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数据参考。协助区教育局建设“学区一张图”,为学区划分的优化调整提供数据参考。辅助城市更新工作,利用区时空信息平台标绘全区分期拆迁范围线270个,项目拆除范围线233个,辅助评估拆迁难度。

  同时,我局还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局领导先后带队分赴广西靖西、汕尾海丰看望慰问扶贫干部、调研扶贫工作。组织开展“以购代捐”活动,购买29468.03元农副产品,全力推进消费扶贫。深入开展扫黑除恶工作,定期对黑宽带比较严重的城中村进行重点摸排核查工作,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扫黑除恶”宣传。扎实推进公益性公共场所WLAN全覆盖,在一、二期建设的基础上,对原有的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对原有的热点场所与AP数量进行全面优化。加快推动城中村弱电管线整治工作,先后组织有关人员深入我区多个城中村实地调研弱电管线情况,多次和相关部门、运营商进行座谈讨论,牵头起草《龙岗区城中村弱电管线综合整治工作方案》《龙岗区城中村弱电管线综合整治建设投资方案》。

  二、存在的困难和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正视龙岗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个别工作仍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一)党风廉政建设不够系统。政治理论学习主要以会议集中学习和业余空闲时间个人自学为主,学习深度和广度仍有不足。党建工作检查的次数多,但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缺乏督促整改的有效手段。在责任的落实上,会议部署多、检查督促少,抓干部的学习教育和日常监管时紧时松、时严时宽,对本单位人员遵守廉政纪律规定的监督方式不多,整体工作的系统性、深入性仍有待加强。科室和科室之间融合度还不强,以党建引领凝聚全局合力还不够。

  (二)窗口队伍人手紧缺。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群众对政务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务服务管理机构的机构编制设置、人员配备与工作要求不匹配的问题也日趋明显。区大厅窗口人员力量较为薄弱,且孕产妇较多,实际综合窗口人数仅为南山、宝安等近似体量区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还要兼顾商事登记辅助申报、主动服务、重点企业服务等工作,事项数量多、工作内容繁杂、业务强度大。

  (三)城中村弱电管线整治工作难度大。目前,全区499个城中村中,实现了弱电管线下地的城中村数量才55个,未实现下地的城中村普遍存在:村内未敷设统一通信管道,无法做好管线下地;社会第三方建设的通信管道,价格较高;城中村因各类条件限制,如地理条件、历史原因限制等,通信管道覆盖不完善,只连通到部分楼栋等问题。城中村弱电管线整治工作难度大。

  (四)数据管理方面仍需加强。一是数据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数据应用中,出现数据质量不高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人口、企业两大核心基础数据,没有形成我们独有的、权威的数据口径;二是数据应用深度有待进一步挖掘,从现有数据分析专题和应用看,主要停留在数据统计和较浅程度的分析,跨部门、跨行业的深度数据融合分析还不够;三是数据开放程度有待进一步拓宽,目前主要依托市平台对外开放数据,数据开放的形式、数据量还不够全面和丰富,获取数据开放需求渠道还不完善。

  (五)依申请公开案件风险增大。随着我区征地拆迁、地铁建设、治水提质等重点项目工作的推进,依申请案件呈现爆发式增长。2020年上半年,我区受理依申请公开件为94件,同比2019年上涨17%。依申请公开案件呈现大幅增长的趋势,且大部分是房屋征收、城市更新等方面的依申请公开案件,案情复杂,牵扯利益纠纷多。尤其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个别人员向行政机关申请公开部分敏感疫情信息,甚至背后涉及境外组织势力,易引发舆论炒作和舆情风险。

  三、2020年下半年工作思路

  下半年,我局将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加快推动龙岗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勇当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排头兵,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的高水平深圳东部中心”总体部署,全面推进政务服务、数据管理等各项工作,努力为龙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积极贡献。

  (一)聚焦党建,加大全面从严治党力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思想教育统筹安排,切实加强干部日常管理和监督,把廉政教育与政治学习、党课学习紧密结合,丰富学习形式,确保意识形态方向正确。进一步加强对大厅窗口、业务科室负责人、项目管理工作人员等重点人员的廉政教育,加大单位内部文化建设,通过单位宣传栏、微信群、组织收看纪录片等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在全局大力弘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廉洁自律的优良作风。学习国家、省、市、区关于谈心谈话工作的文件要求,充分认识到加强党员干部日常管理、抓早抓小、标本兼治的重大意义,提高谈心谈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谈心谈话走深走实。认真整改落实深圳市区委交叉巡察第五组反馈的意见,抓好问题整改措施,确保整改工作取得成效。

  (二)聚焦防疫,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工作主动性,做好区行政服务大厅和区智慧中心的疫情防控。根据形势变化和工作需要,迅速及时完善相关系统,为我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提供精准数据服务、信息化支撑。积极探索重大疫情防控新机制,不断完善我局疫情防控模式,持续提升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三)聚焦改革,多渠道探索营商环境再优化。深化政务服务“微笑办一次办”,高标准补强窗口工作人员,探索综合窗口运行模式改革。推进大厅内部管理信息化、智能化,降低人工操作比重、提高效率。开展区大厅升级改造,为办事群众提供有温度、有情感、有体验的亲切暖心服务。设置重点企业服务专区,为企业提供优质个性化贴心服务。新建16个24小时政务服务自助区,精确部署市政务服务自助终端,实现政务服务“投入产出比”最大化。牵头推进新开办企业免费刻章工作,在市统一规则下进一步完善操作流程,确保免费刻章监管做到位、企业得实惠。继续推动各相关单位推行“秒批”改革,不断扩大“秒批”事项范围,争取全年新增80个“秒批”事项。加快“视频办”业务落地,对进驻区行政服务大厅的政务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加快试点形成我区“政务服务+5G”典型案例。深入推进“四免”工作,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整体效能提升。

  (四)聚焦发展,稳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平稳有序推进智慧龙岗2.0建设工作,强化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项目推进,在幼儿园暑假期间,加速开展幼儿园安全监控系统项目建设;积极做好龙岗区政务软开云、龙岗区物联网管理平台项目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广东省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政府数字化变革,提升数据质量,挖掘数据应用,在采用不同的开放形式和保密措施的前提下,面向社会开放全域、全量、全类型数据。全力推进公益性公共场所WLAN提质增速,扩大覆盖范围,优化覆盖密度,提升覆盖质量,全面提高公益性WLAN网络服务水平。加强网络安全专业队伍建设,引入安全管理体系咨询,加强数据安全治理体系建设。

  (五)聚焦落实,全力做好区、局各项重点工作。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加大弱电管线综合整治工作的统筹力度,积极推进城中村弱电管线整治,压实街道、区信息管道公司及相关单位责任,确保如期完成弱电管线下地工作任务。规范依申请公开案件办理,避免诉讼和复议风险;加大政务公开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加强政务新媒体管理,推进政务公开便民化。

政务服务个人工作总结篇2

  今年上半年,我中心继续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精神,积极围绕市区党委政府“三强两促”“八重清单”等目标要求,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和公共资源交易重点改革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绩。重点推出瓯海特色的光伏项目建设“一件事”和汽车充电桩报装“一件事”改革,创新“不见面开标”方式将开标时间从6-7个小时缩短到30分钟,全力推进基层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相关工作得到了市局及市委改革办领导的重视和肯定。行政审批方面,1-5月份区中心及分中心共办理各类事项133418件,全区13个镇街政务服务中心共办理各类事项76366件,37个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共办理各类事项61322件。公共资源交易方面,1-5月份共完成45宗工程招标项目,其中29宗不见面开标项目,成交金额22.7843亿元,节约率为8.44%;完成43宗政府采购项目进场交易,采购预算金额14412.16万元,实际采购金额13447.99万元,节约财政资金964.17万元,采购节约率为6.69%;完成产权交易12宗,成交金额1759.26万元。

  一、上半年亮点工作

  (一)突出抓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战”攻坚

  一是配合全区开展防疫工作。疫情爆发期间,认真配合古岸头村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每天安排人员准数到村防控卡点开展轮班值守、人员排查、出入登记、体温测量、疫情宣传等;成立专项小组进驻集中医学观察点,统筹做好安保维稳、后勤保障、健康监测工作;5-6月份继续承接机场轮岗与隔离点管控工作,作为瓯海区进驻龙湾机场轮岗值班。二是做好中心防疫工作。为积极应该新冠疫情,我中心及时落实相关措施,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政务服务,在审批中心入口处设立扫码点,安排专班专人落实预约对接、身份核验、扫码登记等工作,利用海报、语音播报等加强宣传提醒,进一步确保大厅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到位。三是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一对一联系帮扶14家企业,派专人参加区级招工组部门前往安徽招工。疫情期间,创新优化审批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如开展线上线下双线审批,积极引导和宣传“网上办、掌上办”;积极跑腿上门开展多种形式的代办服务;采取“不见面开标”方式重启招投标项目,切实助力我区复工复产。

  (二)继续推进“最多跑一次”和“一件事”改革

  一是深化便民利企“一件事”改革。继续深化省定41项“一件事”改革工作,重点推出瓯海特色的光伏太阳能项目建设报备验收并网“一件事”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报装“一件事”,得到了市局及市委改革办领导的重视和肯定。目前,光伏“一件事”已于5月份完成工作方案印发,30多个项目已进入流程运作,充电桩“一件事”工作方案也正在区里走印发审批流程。二是继续深化侨务“全球通”工作。将“侨务全球通”的功能向国内延伸,打造“远程办”“视频办”。目前,我区已设置4个服务点,已有17个部门、108项跨境事项可办理,截至5月底完成为侨服务咨询量1152件,温警在线为侨服务73件,“1+3”平台办理业务40件,位列全市前三。三是助推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提效提速。为达成一般企业投资项目从赋码到竣工“最多80天”工作,牵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深入代办服务,做好项目前期服务和审批提速工作。目前完成“最多50天”项目5个、“最多30天”项目22个,实现率均达100%。试点开展企业投资低风险小型项目审批“最多20个工作日”审批,目前在进行项目筛选和对接。四是推进涉批中介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网上中介超市”推广应用,及时审核中介比选项目申请,妥善处理中介比选争议问题,实现全网平稳运行,目前已完成比选项目79个,最高限价364万元,中选金额286万元,下浮率达21%。

  (三)强势推进基层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

  一是办事大厅标准化再提升。强化镇街内部政务服务事项和基层站所服务事项“两集中两到位”分类推进基层政务服务办事大厅标准化改造提升。目前已打造完成4个示范型、6个标准型、3个合格型镇街政务服务中心。二是服务事项标准化再提升。重新梳理调整街道政务服务事项395项,编制统一的办事指南模板;将355项部门下放事项推送到各镇街中心电脑受理端,由镇街中心进行确认、布设受理地址、受理环节,努力实现办事系统受理端向各镇街下移。三是办理模式标准化再提升。在镇街政务服务大厅布设电脑、浙里办“二维码”,引导办事群众实现“网上办、掌上办”。设置“瓯e办”24小时自助服务区,继续推进“瓯e办”、“市民之窗”自助服务终端的拓面增项。开展精细化无偿代办服务,今年以来已完成精细化代办3322件,办结率100%;社区、村居完成代办件数5936,办结率100%。四是队伍标准化再提升。要求各镇街政务服务中心作为正股级科室,专门负责日常管理和镇街“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配足配齐窗口工作人员共54名,落实基层站所工作人员常驻窗口共42人。五是制度标准化再提升。继续完善规范办事指南、办事流程等,全面落实首问负责、限时办结、一次性告知、告知承诺、容缺受理、容错免责机制等制度;健全日常管理考核和奖惩办法,激励优秀工作人员,进一步提升服务热情和服务水平。

  (四)积极提升政务服务信息智慧化水平

  一是继续优化“网上办事”。积极参与全市数据家底普查、数据资源归集、系统平台整合工作,完善统一规范的公共数据资源目录,完善南威系统与浙江省政务服务网公共数据的交换与共享,将更多直接关系企业和群众办事的高频数据纳入共享范围。二是继续优化“掌上办事”。配合市政务局、区大数据管理中心构建“一网通办”的在线服务体系,继续优化提升政务服务网、移动端、自助端界面和功能,不断提高民生事项和企业事项的网上办理率。三是继续优化“自助办事”。进一步推广应用“瓯e办”便民服务终端,自主拓展“瓯e办”自助机功能,打造审批大厅“24小时”取件区,配合实现动车站“过路办”,最大限度为民谋便利。四是推进“智慧服务大厅”创建。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指导,对智慧考勤系统、大厅背景音乐系统进行改造,引入集人体测温和智能人脸考勤门禁产品,打造智慧服务大厅。

  (五)全力推进电子化公共资源交易服务

  一是推出“不见面开标”服务。1月初上线试运行“不见面开标”系统,投标人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电脑参与开标,大幅降低企业投标成本和时间成本。3月17日,因疫情原因暂停的城中村改造C-47地块安置房景观附属工程项目开标,投标家数达到347家。我中心采用“不见面开标”方式,开标时间从原线下6-7个小时缩短到线上30分钟,有效避免人员大范围集聚带来的风险隐患,顺利完成疫情防控期间首个工程建设项目的开标。目前已累计完成29个不见面开标项目。二是跨省域远程异地评标增点扩面。去年我中心已成功与泉州台商投资区开展跨省异地评标,今年继续延伸跨省域远程评标,5月份与宁波江北区交易中心合作完成首宗不见面开标+市外的远程异地评标项目。三是打破电子保函市场垄断。大胆引入竞争机制,打破人保在温州电子保函市场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目前中华联合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和中国人民保险两家公司已经上线相关功能,累计为48家投标单位办理电子保函,成功打通线上开标“最后一公里”。

  (六)完善健全交易平台综合监督工作

  一是加强交易平台综合监督。加强与各行政监管部门的对接,落实开评标区管理制度和项目投诉协调处理机制,加强全过程、全方位巡查监管。继续加大力度对场内中介代理机构考核管理,强化招标投标领域违法行为专项治理工作。二是规范小额工程招投标平台运行。借用市里老的专家管理软件为区小额专家管理软件所使用,提升电话语音卡系统自动拨打等功能,加强对不良行为的专家扣分处理等工作。联合区住建局对小额招投标平台人员、招投标代理机构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并加强对镇街平台的业务指导和风险防范意识,取得良好效果。三是扎实推进标后履约检查。为有效打击串标围标泛滥等现象,健全项目履约和事中事后监管的各项机制,六月中旬我中心联合各个行业监管对瓯海在建项目进行专项检查,取得良好效果。

  二、下半年重点工作

  (一)继续深化“最多跑一次”“一件事”改革。配合区委改革办加快推进两项市定“一件事”,加快新的“一件事”即光伏太阳能项目建设报备验收并网“一件事”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报装“一件事”的落地和宣传工作,增强群众和企业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获得感。积极响应和配合市里关于“一区五园”审批互认、智办秒办等最新“最多跑一次”改革政策的出台和推进,加强侨务“全球通”国外国内版的宣传工作,谋划提升办件量。

  (二)继续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提效提速。按照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80天”改革要求,做好企业投资项目审批代办服务,推进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工作;对符合要求的低风险小型项目,包括企业投资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工业项目试行“最多20个工作日”,力争2020年6月起新赋码的企业投资低风险小型项目“最多20天”实现率达到100%。

  (三)不断加强代办网络和队伍建设。建立“不见面”代办帮办工作制度,企业群众通过代办系统电脑端、手机端等方式进行“不见面”代办帮办服务。考虑设立一条专门的代办专线负责咨询答疑,设立一个专门的代办窗口负责接待和登记,同时要加快代办信息网络建设,做到代办工作能形成网上咨询、登记、派单、跟踪督办、反馈评价、统计等系统化流程,实现代办工作全流程网络覆盖,提高代办工作效率。

  (四)持续推进基层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借势借力,督促相关镇街加快对大厅进行改造提升,重点推进新桥、南白象、丽岙、潘桥、泽雅等5个镇街中心的市场监管窗口实体进驻。同时组织部门加强对镇街窗口人员的培训力度,并根据新的服务事项目录完善《镇街服务事项业务考试试题库》,通过业务考试促进窗口工作人员业务能力。

  (五)努力提升政务服务信息化智慧化水平。依托统一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加快推进行政审批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数据资源归集共享。继续加强与部门的沟通,加快系统间对接,推进各条线业务办理系统和南威系统及“一窗受理”平台全面打通,争取早日真正实现各部门“网络通、数据通、应用通”。按照“急用先行、分批推进,成熟一批、共享一批”的原则,加快推进高频政务服务数据的共享和业务协同,确保数据开放率、开放容量和开放数据使用率不断提高。

  (六)完善打造阳光公共资源交易模式。依托不见面开标系统,运用视频监控开展线上实时监管,实现业主单位、相关行政监管单位和区纪委、监委“三方”共同实时监管。将全流程电子化交易系统与司法局涉公合同在线监管系统无缝对接,把项目履约全过程纳入监管系统,实现履约信息全过程可查可溯,当前已完成业务流程梳理和系统对接,预计8月份完成合同网签功能。

政务服务个人工作总结篇3

  上半年,市政务办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围绕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十二届二次全会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的各项任务,紧盯主线,狠抓落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牢牢把握平台建设、审改推进、项目服务等核心工作,扎实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标准化窗口创建等重点任务,以“三大一实干”活动为抓手,积极促进作风转变和效能提升,各项工作起步顺利,主要任务推进有力,全面建设稳中有进,为年度目标任务的有效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止6月30日,市政务中心累计办件量达到582267件,其中即办件526435件,承诺件55800件,同比降幅7.48%,群众满意率100%。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把握节点,统筹实施,“一办四中心”建设推进顺利

  认真贯彻落实建设方案要求,围绕大楼建设、资产处置、后勤保障和物资筹备等重点,精心组织,周密实施,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整体建设临近尾声。一是加快工程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明确的入驻时间表,倒排工作计划,细化施工内容,严格把握工程进度,确保了时间、标准和要求三个落实。加强工程监督管理,定期组织相关单位实地勘查,妥善做好市领导视察指导的相关工作,广泛听取领导、专家和使用单位的指导意见,不断优化设计施工,有效提升了工程质量。二是推进资产处置。认真贯彻2016年市政府第24号会议纪要的有关要求,会同机关事务管理局同步展开社保大楼、审图中心、采购中心和工程交易中心等各处资产的处置工作,按计划稳步展开中粮大厦二次安置装修工程,妥善安排实地测量、资产评估和相关划转手续的办理,整个处置工作进展较为顺利。三是落实后勤保障。会同市编办、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展开后勤保障基础调研,全面摸清入驻单位后勤工作底数,论证商定“一办四中心”后勤管理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及具体管理模式,修订完善各项运行、管理和监督保障制度,积极筹开各类后勤管理工作协调会议。完成各物管专业政府集中采购,安排相关物管中标单位进场熟悉情况,召开物管各专业的过渡交接及后勤工作协调会,牵头组织进驻单位实地对接。四是加强物资筹备。认真分析把握工程建设特点,按照进度时序妥善组织档案密集柜和活动家具的政府采购工作。目前,档案密集柜已完成集中招标、后续深化和合同签订,计划于本月内完成生产安装;活动家具完成招标采购和现场深化,产品加工安装工作正在密集推进中。会同机关事务管理局认真研究后勤管理设施设备的采购工作,结合“一办四中心”后勤工作特点,从保障的规模、范围、数量、标准等基础要素入手,详细制订了后勤设备的采购计划。在此基础上,围绕大楼整体搬迁入驻,组织相关部门对所需开办物资进行集中商议,基本完成了购办清单的梳理制订。五是筹划入驻搬迁。按照市政府明确的批次进驻安排,结合整个建设工作的总体任务,广泛征求入驻单位和保障部门的意见,针对此次搬迁单位集中、头绪繁杂、周期较长的特点,围绕业务系统整体切割、重要档案设备迁移等难点问题,组织相关保障单位集中研究,制订了较为可行的整体搬迁方案。

  (二)健全机制,优化平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整合平稳有序

  深入贯彻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一体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按照我市具体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市级平台整合工作扎实有效。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在前期调研摸底的基础上,对照省、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建设要求和功能标准,从实际出发制订了市级公共资源中心的机构三定方案,按照职能分类和交易内容设立9个处室,分别明确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职责。以现有在职工作人员为班底,针对不同的交易类别和业务要求,科学编配岗位,合理调配力量,促进了人岗相适。积极推动公共资源交易标准化建设,研究颁布市级公共资源交易目录,梳理优化标准化交易流程,修订完善配套交易制度和规则,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软件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二是推动信息配套。按照市公共资源交易系统开发建设进度,集中组织软件平台上线试运行,广泛征求并听取各用户单位的使用意见,组织相关领导、专家二次论证,不断优化系统的设计功能。按照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数据交互要求,组织相关部门及设计单位进行研究攻关,从各级各类平台数据参数的特点入手,妥善开展系统端口的技术改造,基本实现了省市系统平台数据互联互通。三是促进协调发展。围绕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发展的思路,研究确立了辖市(区)交易分中心的设立办法,协调撤并了新北区部分原有交易机构,并就钟楼、天宁、新北交易功能统一归并市级平台的相关工作进行了初步调研。在此基础上,集中组织溧阳、武进、金坛公共资源交易分平台建设情况调研,结合发展现状,加强分类指导,进一步明确了后续两级平台实现化学整合的具体要求。

  (三)综合布局,分类整合,“12345”公共热线筹建成效明显

  按照全市“12345”公共服务平台整合方案的具体部署,围绕平台搭建、热线整合、平台对接及配套服务等主要内容,有序推进热线筹建工作。一是加快基础平台构建。会同市编办、市财政对“12345”基础平台的功能定位和机构组成进行细化论证,明确外包服务的采购规模和实施办法,按计划完成了服务外包采购工作。及时调整充实机构管理人员,协同服务供应商组织话务人员招录,补充完善各类业务题库,分批展开话务人员培训,平台框架基本形成。二是有序推进热线整合。严密组织原信访局“12345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的整体交接,妥善安排过渡期各项工作,并有序完成了政务办(67886869)、编办(12310)、商务局(12312)、民防局(86900589)4条热线整合工作。在此基础上,会同相关主管部门就12329、12333、12315三大热线平台的整体进驻进行基础调研,结合现有平台的业务实际和运营特点,围绕功能布局、技术衔接和日常管理等基本需求广泛交换意见,初步明确了热线进驻的具体步骤和实施计划。三是加强各级平台衔接。按照全省公共服务热线平台建设要求,完成与“江苏12345在线”的技术对接,及时受理省平台的业务派单,加强平台间的信息交互和资源共享,截止5月份,共受理“江苏12345在线”派单166件,已处理回复165件,满意率86.27%。积极推进辖市(区)热线平台的建设工作,会同相关部门集中组织调研,针对各地在筹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及时梳理汇总,妥善给予协调解决,有力促进了各级热线平台的同步快速建设。四是不断完善服务配套。着眼拓展提升平台的服务功能、应用水平和服务范围,会同有关部门集中攻关,完成了“常州12345”微信公众号的设计开发工作。目前,公众号已正式上线测试,并受理有效投诉16件。

  (四)巩固成果,突出亮点,全面深化审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认真贯彻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加快“放、管、服”改革的要求,围绕我市政府职能转变“5416”工程的总体部署,着眼深化建设项目审批“五联合、一简化”、辖市(区)审批局试点和涉建中介管理平台等重大课题,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着手调研论证,审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巩固提升“五联合、一简化”改革成果。认真总结前期建设项目审批“五联合、一简化”的经验成果,围绕联审联办、集约增效的思路,积极探索建设项目审批“一窗式”受理新模式,会同有关涉审部门就“一窗式”设置的功能定位、流程环节及标准要求等进行深入探讨,形成了初步的共识。配合编办与审图中心、软件公司进行对接,修订完善了《常州市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数字化联合审查规范》具体内容,提高了《规范》的可操作性。二是全面推动辖市(区)审批局改革试点。按照全市审改工作要求和辖市(区)审批局改革试点的初步思路,配合市编办积极展开摸底调研,主动与有关辖市(区)政府、相关部门接洽沟通,全面梳理改革试点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困难,切实掌握第一手资料。会同市编办组织相关辖市(区)编办、政务办赴广州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学习考察,实地了解先进城市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的优秀成果,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在此基础上,参考前期摸底和外出考察的总体情况,指导相关辖市(区)政务办调整完善试点方案,着手启动政府投资和市场准入两大领域行政许可事项的梳理,为后续的改革推进提供了保证。三是加快实施“中介超市”筹建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涉审中介收费管理,建立线上线下两个平台的目标任务,会同市编办、市发改委展开联合调研,广泛吸收兄弟城市加强中介管理的经验做法,围绕全市《中介管理推进工作计划》的总体设想和规划,进一步讨论明确政务办的具体职责和任务分工,以此为依据,集中梳理进驻“中心”事项涉及中介服务和收费的有关文件,着手“中介超市”平台功能和业务模块的设计思考,全面启动平台开发方案的起草工作。

  (五)把握重点,协调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成效明显

  按照全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的总体规划,以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为主线,紧盯“一办四中心”信息化建设和网上审批系统拓展项目两大重点,立足现有条件,充分挖掘潜力,各项工作同步协调推进,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一是全面铺开“一张网”建设。深入贯彻《省政务服务网建设实施方案》精神,全面分析当前全市“一张网”建设的基础条件和现状走势,会同相关部门开展联合调研,梳理制订任务细化分解表,下发相关的工作通知,明确辖市(区)、市级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和标准要求,层层落实责任,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良性工作网络。配合政府办召开全市“一张网”建设工作推进会,传达解读上级精神,部署我市具体任务,严密组织各级各类技术人员业务培训,为筹建工作奠定了基础。扎实开展“一张网”建设督查工作,组建成立专项督查领导小组,制订完善相应的督查工作方案,在组织单位自查的基础上,抽调精干人员对25个市级部门的入网事项进行拉网式普查,详细列明问题清单,逐项落实整改时限和措施办法,起到了良好的督导效果。不断加大“一张网”建设宣传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体验活动,努力提高广大企业群众的认识度和接受度。截至6月12日,江苏省政务服务网累计访问量38.71万人次,暂列全省第九名,APP下载量13.33万人次,暂列全省第二名,用户注册量3.49万户,暂列全省第八名,实名认证量2.17万人次,暂列全省第七名。二是积极推动“一办四中心”信息化建设。全力跟进政务服务“一办四中心”信息化配套建设,结合进驻单位使用需求的调整变化情况,加强与施工现场的沟通协调,督促代建单位及时安排变更。加快推进信息化终端设备采购,会同财政、经信等部门多次展开协商,明确了采购范围、内容、数量和方式,在此基础上,按照采购流程,委托相关中介代理机构进行询价,确定采购规格和技术参数,有力配合了大楼智能化建设的实施。三是努力推进网上审批系统建设。在现有建设项目网上审批一期项目上线运行的基础上,按照省投资项目网上审批的建设标准,不断加快功能拓展和技术改造,先后完成了投资项目外网预受理、在线监管平台对接和一般建设项目在线审批的系统升级改造工程,同步跟进组织辖市(区)预受理窗口的业务培训,审批平台功能得到了巩固强化。

  (六)把握关键,强化机制,重大项目服务代办取得实效

  认真贯彻“重大项目提升年”活动要求,着眼项目特点,加强分析研究,充分发掘自身在服务企业、推进项目上的资源和功能优势,不断提升综合代办服务水平。一是充实代办服务力量。全面加强代办中心自身建设,按计划完成人员调整补充,健全完善业务培训、进度研究、情况通报、问题会商等各项工作制度,巩固拓展分类指导、分组服务、分段考核、分项跟踪等行之有效的措施,服务代办水平得到加强。二是加强项目跟踪服务。组织召开重大项目分析解读会,细化领导分工,落实具体责任,按照重点项目全程办、一般项目结合办的原则,合理制订分类代办计划,分组编配代办人员,保证了重大项目跟进服务到位,促进了审批效能的提升。三是深化市区联动服务。坚持“走进去”和“落下来”相结合,以园区服务为中心,巩固拓展联动服务的范围和层次。继续深化科教城“主题服务日”,会同区政务办定期走进园区,掌握项目实情,汇总矛盾困难,协调工作难题,切实为园区企业和项目主体排忧解难,提供优质的现场服务。加强园区服务分中心建设,广泛采取现场查看、会议座谈等形式,实地了解分中心服务情况,及时协调园区管委会和主管部门解决矛盾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任务要求,有力促进了分中心的建设发展。

  (七)突出党建,教管并举,大厅综合服务管理水平不断增强

  牢固树立党建育人、管理增效的工作理念,坚持把主题活动和品牌创建作为今年党建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积极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教管并举,双管齐下,有力促进了综合服务水平的提升。一是扎实开展主题活动。深化巩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着力建设具有窗口服务特色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分类分段制订相应的标准,建立健全综合考评办法,进一步提升了活动效果。周密部署开展“三大一实干”主题活动,全员发动赴奔南社区入户走访,广泛组织一线人员和企业群众大讨论,在全市窗口单位中牵头开展“有激情、重责任、敢担当、守规矩”大转变活动,在深入听取基层一线需求和企业群众诉求的基础,从窗口特点出发,拿出了切实可行的举措办法,带动了窗口单位作风效能的全面转变和提升。二是持续创响党建品牌。在首批推出十大特色党建品牌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品牌的深化拓展工作,一方面,大力加强本级基层党组织建设,调整建强班子队伍,严格组织生活制度,狠抓创新理论武装,通过规范支部各项工作,统一思想认识,凝聚人心士气,进一步激发党建品牌的形象生命;另一方面,积极扩大品牌影响,把党建品牌与平台建设、体系发展和服务提升紧密结合起来,切实为全力创建全市“第一窗口”提供组织保证和精神动力。三是加快服务标准化建设。全力推动窗口服务标准化申报工作,围绕服务项目、服务流程、监管流程、保障体系等主要指标环节,梳理编制服务标准目录,广泛征求辖市(区)政务办、入驻单位、工作人员和部分企业群众代表的意见建议,制订完善服务标准体系表并按程序组织上报。

政务服务个人工作总结篇4

  “接诉即办”工作开展以来,怀柔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把“接诉即办”作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实践,作为党建引领“吹哨报到”改革的深化举措,作为科学城建设良好环境营造的重要抓手,坚持统筹领导和高位推动,不断完善工作制度机制,全区上下协同联动,全力以赴解决群众诉求,努力办好群众身边的事,“接诉即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1—9月共受理群众诉求6.1万件,解决合理诉求5.2万件,解决率和满意率分别为94.76%和96.05%,综合成绩排名全市前列,连续7个月排名全市前三,4个月排名全市第一。

  一、区委区政府持续高位推动

  区委区政府召开半年接诉即办工作推进会,明确了下半年工作重点和目标要求;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坚持定期听取接诉即办工作情况汇报,镇街书记工作点评会坚持对接诉即办进行重点点评;按照以位定分的原则,调整了考核办法,使全区形成争先恐后的良好态势。区纪委监委、区委组织部全程跟进监督接诉即办工作开展,区委督查室和区政府督查室分别对企业诉求和重点疑难诉求进行督查督办。

  二、完善接诉即办运行机制

  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制定了疫情类诉求10分钟快速响应、2小时办结、重点诉求双报告等工作机制。设立每月23日为“处级干部回访日”,34名处级干部走进区12345指挥调度中心,拨打回访电话150余个,解决率和满意率均超过95%。

  三、开展“挂账清零行动”

  按照区长于庆丰同志的指示要求,建立了《怀柔区挂销账诉求动态台账》,开展了“挂账清零行动”。责成专人对全区重点问题和共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办理意见。设立了23名工作专员,对全区16个镇街、7个重点区直部门进行一对一精准服务。目前,2019年2379件挂账诉求已全部清零,今年1188件挂账诉求已销账309件。

  四、着力攻坚疑难诉求

  区政府持续开展疑难诉求攻坚行动,建立全区《疑难诉求工作台账》,区政府先后3次召开专题会议,对9大类51个问题涉及2000多件疑难诉求进行研究,逐一梳理诉求成因,现场研究解决办法,明确解决路径和时限,各镇街积极履行主体责任,多部门协同联动,累计推动1700余件疑难诉求得到解决,形成了攻坚克难解决疑难诉求的良好态势。

  五、抓好三项重点任务

  一是抓好企业诉求的办理工作。出台《怀柔区12345企业诉求办理规范》,对企业诉求一盯到底,不能办理的企业诉求,要见面答复并书面回复企业,建立“一刻钟”快速响应和48小时办结机制,推进企业诉求高效办理。截至目前,我区共受理企业诉求209件,解决率86.1%、满意率86.7%,会同区委督查室对100余件企业诉求进行督办,已全部办结完毕。二是开通网上12345。以“怀柔融媒”公众号“hr12345”栏目和怀柔区人民政府网“网站12345”已上线运行,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反馈渠道,已受理网上诉求91件,均已第一时间派往各承办单位进行办理。三是抓好“区直接抓村居”工作,建立全区高频村居台账和“日统计、周提醒、月函告”工作机制,每日专人统计分析村居受理情况和和办理结果,每周提醒诉求量大且解决率偏低的村居加大办理力度;每月致函前10位高频村居属地党委,有针对性提出改进措施,强化主动治理。

政务服务个人工作总结篇5

  一、今年工作总结

  (一)突出问题导向,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明显。一是打好蓝天保卫战。开展大气污染精准治理减排,加大扬尘治理力度,实施重点行业VOCs整治,1-10月,我区空气优良率为92.6%,PM2.5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4%。二是打好碧水保卫战。1-10月,辖区内省控以上断面III类及以上水质达标率为75%,县控以上断面III类及以上水质达标率为66.7%,省控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推进污水零直排建设,椒北工业功能区块已完成任务;医化园区中18家重污染企业、14家轻污染企业已完成任务。三是打好净土清废战。深化土壤污染防治,已完成13个疑似污染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审工作;已完成18家国家质控的详查企业的地下水采样工作;已明确19个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非污染地块。启动椒江区“无废城市”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小微企业危废集中收集转运试点工作,目前已设立3个收集点,着力完善工业固体废物收运体系,提升工业危险废物环境监管能力、利用处置能力、风险防范能力。

  (二)突出严格执法,中督反馈问题整改有效落实。一是扎实做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目前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未结案信访件“德鑫公司搬迁”问题,考虑企业生产、员工安置等实际情况,给予企业6个月生产过渡期,明确2021年1月份停产退出。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我区共受理54(计45.3)件信访件(全市518件),其中重点件4(计2.1)件(全市16件),责令整改企业38家,立案处罚13家,累计处罚121.7844万元。二是推进医化园区综合整治。邀请专家开展地毯式排查,排查出问题178条,完成整改131条。建立“一企一员”制度,实行企业包干服务,责任落实到人。运用无人机、声呐无人船、内窥镜探管等多种高科技手段,严厉打击暗管偷排违法行为,对振港染料顶格处罚100万并责令停产整治,刑事拘留5人,批捕包括法人代表、总经理在内的4人,企业内部暗管已拆除并灌浆封堵;查处了东风化工涉排放有毒有害物质案,刑事拘留5人,批捕包括法人代表在内的2人。

  (三)突出机制创新,生态环保体制改革持续推进。通过制作宣传视频、发放宣传册、发送工作短信等方式,实现固定污染源工作企业通知全覆盖。创新开展“一对一”现场登记服务、发证企业分批培训等,保质保量完成固定污染源清理工作,共完成排污登记3531家,发证76家,整改41家。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创建,委托浙江省环境科技公司编制椒江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及美丽椒江建设规划纲要,并召开工作部署会,明确任务分解。

  亮点工作:

  一是创新环保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积极探索“互联网+环保监管”新模式,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区域环境质量管控一件事、第三方环保治理一件事、环保业务协同一件事,打造集区域环境质量监控、审批、企业监管与服务、宣教培训、第三方治理单位管理、内部科室协同等功能为一体的全新综合管理系统。目前,环保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项目已通过区改革办、区大数据局等条线向省级申报县域集成管理重大改革项目、观星台优秀应用、十四五政府数字化转型重大项目等。

  二是实行“环评规范化”创新。加强环评等机构管理,严厉打击环评领域弄虚作假行为,强化溯源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发挥环评源头预防作用。打好助企惠企组合拳,推进我区特色行业管理要求模块化。根据“三线一单”和区域调整实际,重新调整熔炼、表面处理(非电镀)、橡胶等重点行业管理准入指导与行业提升规范。

  三是加大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打击力度。截止11月初,共出动环境执法人员8000余人次,检查各类企业3000余家次,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77件,罚款888万元,移送公安20起,刑事拘留10人,行政拘留29人,查封扣押11起,限停产案件18起,承办了新《固废法》实施以来全国首例处罚案。共受理各类环境信访件482件,同比下降13.62%。

  四是创新引入“环保管家式”服务。引进上海一家第三方“环保管家”公司,在前所街道六联眼镜园区和海门街道太和园区进行试点,帮助轻污染企业指出和改正环保管理方面的不足,助推社会中介机构提供环保技术服务与我区工业园区环保管理需求的无缝对接,组建并扩大组织提供优质治理服务,推进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目前,与第三方“环保管家”公司签订协议的企业已有15家。

  二、明年工作思路

  (一)坚持绿色生态,稳步提升环境质量

  一是强化水环境治理。围绕“水质提升、水生态保护”的中心任务,以“椒北水系水质稳定达标、洪家下陈区域水质明显改善”为两大目标,以重点涉水行业总氮总磷控制整治、区域污水处理厂建设、跨区域引调水工程、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生态缓冲带建设为抓手,推进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和近岸海域生态保护。完善水质预警监测体系建设,计划在椒江建设5座水质浮标站,在医化园区建设3座微型水质自动站。

  二是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抓好臭气异味治理、汽修行业整治、PM2.5和O?“双控双减”等专项行动,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推进椒江区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上牌“一站式”服务改革;开展工业企业VOCs减排,坚持绩效分级差异管控,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力争各项指标达到年度考核要求。加强大气监测体系建设,在5个街道选址建设5座三参数乡镇空气站并投入运行;主要道路建设3个道路微站并投入运行;完成4套黑烟抓拍设备调试安装。

  三是加强治土长效管理。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落实污染地块开发利用联动监管机制、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督促实施一批管控和修复重点工程。排查沿岸工业场地,对在产企业进行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隐患深度排查,对退役工业场地开展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形成疑似污染地块清单。绘制沿岸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地图,实施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的分级“一张图”管理。

  四是推进“无废城市”创建。到2022年6月底,完成全域范围内“无废城市”建设,基本实现产废无增长、资源无浪费、设施无缺口、监管无盲区、保障无缺位、固废无倾倒、废水无直排、废气无臭味。合理规划布局椒江区固废收储项目,拓张服务范围,形成椒江全域的固废收集体系,实现固废的安全高效利用处置。

  (二)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一是抓好第二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抽调专人专职跟进,紧盯警示案例问题、反馈问题和重点信访件的整改反馈,高质量高标准完成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确保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各项任务整改,积极做好第二轮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迎检准备工作。

  二是深化医化园区综合整治。建立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医化整治工作,督促医化企业在2021年年底完成销号任务。邀请中国环科院、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专家,对医化园区在产企业进行地毯式摸排,制定全方位的整治实施方案。梳理明确的问题清单。通过无人机智能巡检、VOCS走航、水环境巡航等科技手段,对医化园区实行水陆空全方位的监管。开展医化园区地下水隐患排查,制定医化园区分区管控措施,稳步推进医化园区地下水改善工作。筹建医化园区工业废水站,系统解决医化废水和地下水深度处理难题。开展九条河污染源调查,实现有的放矢,从源头截断污染源,提升河道水质。

  三是强化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做到有诉必接、有案必查、有查必果、限时办结,有力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严厉打击损害群众环境权益的环境违法行为。

  (三)坚持改革创新,统筹抓好生态建设

  一是深化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智慧环保”项目建设,对全区污染源实施全过程智慧管控,实现环保一张图、监管全覆盖。完成环保“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平台建设,以“精准监管,精细服务”为切入点,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边缘计算等科技手段强化“过程监管”,通过平台实现数据监测告警,加强部门协同处置,融入全区智慧城市应用场景。

  二是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编制并落实美丽椒江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作为我区今后美丽椒江建设的指引,申报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和自然保护地监管,严守生态红线。

  三是推进新兴工业区审批工作。对慧谷科创园、聚星科创园、康乐小微园等新兴工业区开展专项服务工作。制定环保提前告知单,确保企业在入驻园区时即能了解环保要求,提升业主参与环保审批的主动性。利用“一张网”,在政务服务网上了解企业立项情况,为企业建设准确提出意见建议。建立园区环保服务群,包括园区企业、环保工作人员、第三方服务专家、代办员、街道工作人员等,实现时时线上互动,及时解决企业环保工作疑惑。

  (四)坚持动真碰硬,全面强化环境监管

  一是坚持执法主业,加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监管。根据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督察警示案例暴露的问题,我区环境执法监管仍存在盲区。组织抽调精干力量,配合园区管委会组建医化园区环保执法中队。同时,争取编制配齐配强一线执法人员,做好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监管。加强对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积极运用《环境保护法》配套办法赋予的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行政拘留、刑事拘留等刚性手段,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对恶意偷排等环境违法行为一律顶格处罚并移送公安刑事拘留。

  二是强化科技监管,形成过程管控的“一张网”。2021年,投资1.6亿元的“智慧监管”平台启动试运行。借助平台监管,实现重点企业、重点点位的电量、风量、水流量等过程性监控有效数据联网。定期开展沿江非法偷排行为排查,借助红外无人机夜间巡查、声呐船定期检测等科技性手段,对沿江8个生态圈开展环境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严防企业非法排污现象。

  三是组建信息核查中队,深化“智慧监管”实际应用。抽调3-5人,组建信息核查中队,在委托第三方日常运维的基础上对异常数据进行分析并及时反馈给执法大队跟进处理,在弥补一线执法人员不足的不利条件下,亦可做到对重点企业重点环节的24小时监管,督促企业合法经营、合规排污。

  四是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持续加大夜查、周末查、假期查等非常规时段检查的频次,借助科技监管的有效应用,做到更加精确地发现环境违法行为,对偷排漏排的环境违法行为坚决做到发现一起,从严从重打击一起。

  (五)坚持能力提升,全力打造生态铁军

  一是抓好队伍建设。加强党建引领,形成“紧扣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互动循环的良好工作格局,争创党建示范单位。不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形成的学习教育、为民服务、清正廉洁等成果,营造敢担当善作为的优良作风。持续落实区委巡察整改成果,实行廉政约谈常态化,时刻筑牢思想防线,建设清廉环保。努力锻造一支政治坚定、学识精湛、乐于奉献的生态铁军,扎实推进各项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落地见效。

  二是发挥专业能力。组建环保“讲师团”走进工业园区,开设行走的“绿色课堂”等活动,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最生动的案例等,为企业讲授环保知识和管理要求,进一步深化服务企业、助力企业,通过专业培训使企业从思想上实现质的改变。

  三是扩大宣传力量。积极发动街道、企业等年轻力量加入环保志愿者队伍,进一步联合环保志愿协会、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媒体等社会组织,成立绿色联盟,充实环保宣传力量。邀请社会各界代表人士(如两代表一委员、新闻媒体、微博大V、社区群众、学生等),通过参观访问、亲身体验、现场直播等方式,直观展示椒江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和成绩,发挥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引领和辐射作用。提升生态环保宣教品质,争取摘得2021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品质之星。

  三、环保“十四五”思路

  (一)高质量推进全产业绿色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严格执行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环境准入要求;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各类工业园区,积极探索研究异地开发搬迁等补偿政策。优化产业集群布局,深化重点区域和行业污染治理。重点整合特色行业集群发展,推进医药化工园区,特色渔港经济、前所眼镜园区及配套集中环保设施建设。高质量推进一批“万亩千亿”产业平台、特色小镇、小微企业园建设。

  推动绿色产业创新发展。立足椒江自身优势产业,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做精;推进产业创新升级,重点推进医化等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控制中间体、做优原料药、发展成品药,努力打造高端医药产业制造中心和“绿色药都”。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完善“政产学研用”创新体系,推动产业从“三高一低”向“三低一高”转变;加快高端装备、汽摩制造、医药健康、电子信息等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传统产业循环化、低碳化改造。发展现代物流,运用先进技术推进物流产业低碳化发展。发展低碳工业,重点培育汽车制造、高端装备、清洁能源、航空产业、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新兴等碳排放强度低、产业带动强的主导及新兴产业。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强化应对气候变化与深化经济发展、能源改革和环境质量改善等工作的协同管理,到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里下达目标,推广实现分行业率先达峰,推进能源、建筑、交通、废弃物处理等领域碳减排工作。发布重点碳排放行业和主要产品年度平均排放强度,引导平均线以下的企业对标排放。加快低碳试点建设,鼓励企业开发绿色低碳产品。选择燃煤电厂等重点排放企业,开展协同减排试点。聚焦生态功能区、沿海岸带和海岛等重点区域,聚焦能源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安全、农林业生产、海洋经济发展等重点领域,积极适应气候变化,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全方位高标准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示范试点,探索近零碳排放区示范试点。倡导低碳生活,建设低碳文化。开展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试点。

  (二)高标准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是深入开展水环境污染控制。强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实施能力提升和提标改造、主干管网和污水泵站建设、区块截污纳管等建设。强化工业企业污染管控,建立完善医化、造纸、印染、农副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废水长效监管机制。规范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工业集聚区内雨、污水收集系统完备,雨、污管网布置合理、运行正常,纳污处理设施与污水产生量匹配。全面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按照“应纳尽纳、应治尽治”原则,联接终端出水至市政污水管网。深入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船航测、声呐和人员现场踏勘等手段,实现排查范围及排污口和暗管应查尽查,整治与建设规范化入河排污口。同时,全面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和污水源头管控。强化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稳定率、出水水质达标率、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污水处理率“四率”考核,强化生活污水应接尽接、六小行业等“小散乱”规范管理,从源头规范污水接入管理。到2025年,所有(街道)级(含)以上工业园区、所有生活小区达到“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标准,基本达到其他类“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标准。

  二是全面推进清新空气行动。“十四五”期间大气污染防治的首要工作是有效开展PM2.5和O3的协同防控,聚焦VOCs治理、夏秋季臭氧污染治理、扬尘污染防治等问题,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优化调整着手,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多措并举削减SO2、NOx和VOCs等大气污染物,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稳步改善。通过优化调整能源结构、深入调整运输结构、优化用地结构、推进细颗粒物和臭氧“双控双减”。以能源转型升级为核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低碳社会。加强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强度双控,严把耗煤新项目准入关,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辆、船舶,实施清洁排放运输,严格落实扬尘措施等方面,实现椒江的蓝天。

  三是深化土壤污染综合防控。通过继续加强农用地土壤分类管控,进一步深化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和污染地块一张图,以指导合理规划地块用途。严格落实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整合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和用途变更为敏感用途地块,统一纳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进行分类管理。同时,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生态环境部门会同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制定并实施污染防治方案。以地下水利用较多区域、重点医化园区、涉重园区为重点,开展重点区域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根据调查评估结果实施风险管控或治理修复工程。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综合防治。定期开展重点企业、重点园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隐患排查,加快对椒灵江沿岸重点工业园区、遗留工业场地土壤地下水污染隐患排查和智慧园区建设,做好源头管控,预防“增量”。督促企业建立并落实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制度,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四是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以打造“无废城市”建设为契机,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聚焦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治理能力匹配化,统筹推进工业和其他固体废物管理,加快构建固体废物多元处置体系,实现固体废物全过程闭环管理。从源头管理减量化,通过加强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和促进资源利用最大化,全面补齐我区固废处置能力缺口,有效提升固体废物管理水平。

  (三)高水平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健全环境治理监管体系。提高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技术服务水平,做好环境综合执法前准备工作与执法后服务支持工作。推动环境监管社会参与,强化第三方企业参与宣传引导,逐步带动第三方监管全面开展。建立健全第三方环境监督监管制度,严格准入门槛、第三方采购模式及第三方惩戒制度,培育客观公正的第三方市场。推进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接受社会监督,确保环境监督工作公正、客观。椒江积极探索,通过建立全生命周期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体系。完善事前防范和管理标准体系、事中处置政策、事后赔偿和修复政策建设,进一步健全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与赔偿技术规范体系和污染治理与修复制度体系。健全生态环境健康风险管控环境政策体系。推进环境健康风险管理试点,建立环境体检、责任保险、专业服务、风险防范、损害理赔为一体的绿色金融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加强生态环境健康风险信息透明度机制和能力建设。完善环境应急体系,完善应急预案管理及应急物资配备,健全环境应急队伍,组织建立应急救援市、县二级网络信息系统,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四)高效能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

  深化环境治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环境治理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逐步扩大“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覆盖面,建立健全以亩产排污强度为基础的环境准入制度。探索开展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试点。合并开展海洋与陆上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推进审批办理网络化,实现由网上可办向网上好办转变。加快推进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管理改革,打通环境监察执法、环境执法监测、环境统计以及排污单位环境信用评价,实现“一证式”环境管理。建立健全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推动服务帮扶。完善企业治污正向激励机制,健全环评审批代办服务机制,打造生态环境咨询服务体系的标志性窗口。

  推进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建设生态环境智慧监管中心(一张图)。归集、整合椒江生态环境分局的天眼工程,形成环境质量“一张图”展示(包括水环境一张图、大气环境一张图、声环境一张图、土壤环境“一张图”)。建设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单位“一图一码一指数”,实现在污染防治、执法监管、环境监测领域的智慧管理。到2022年底前,实现所有工业园区污水雨水总排口水质、周边主要河道水质和园区空气质量监控设施安装联网全覆盖。

政务服务个人工作总结篇6

  2020年,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综合施策,多措并举,促进全区的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情况。一是开展涉VOCs排放企业深度治理。全区327家挥发性有机物重点排放行业企业制定了“一企一策”治理方案,并完成了深度治理改造工作。二是适时开展了汽修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集中检查、加油站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业涂装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包装印刷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4个专项行动,先后对汽修维修部、加油站、企业共179家次进行了检查,发现问题62个,整改完成62个。三是全面推进工业炉窑综合治理。全年共上路执法检查监测重型柴油车6960辆,重型柴油车停放地抽测车辆2646辆,在用非道路移动机械抽测车辆499辆。五是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登记编码工作。积极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摸底调查和登记编码工作,1-12月份,全区已登记备案2498辆非道路移动机械,生成环保号码2488个,已喷码2186辆。六是实施重点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整治。对辖区内火电行业、砖瓦行业以及工业企业内部的堆场料场排查,建立无组织排放企业清单。火电行业全部建设密封煤棚,砖瓦行业建设防风抑尘网并对原料土堆进行覆盖、植绿,其中,研聚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资6500万元,对20000㎡的石子料场制作高度45m的全封闭料仓,并配套安装5台翻车机,大量减少无组织粉尘排放。七是推进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开展了重污染天气应急绿色标杆企业申报工作,今年全区共有信发聚氯乙烯、研聚新材料、信源环保建材等3家企业达到绿色标杆企业申报标准,已通过市生态环境局审核。开展重点行业绩效分级,通过评级,区有A级企业5家、B级企业3家、国家引领性企业有2家、绿色标杆企业3家,C级企业18家,保障类民生豁免企26家。

  2020年,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为5.71,同比改善10.5%,全市排名第10。优良天数239天,同比增加43天,优良率达到65.7%,完成62.1%的控制目标。

  (二)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一是以河道重点整治为抓手,实施“茌中河茌新河人工湿地及河道综合整治”,以“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为出发点”,以“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为主线,建设河道走廊湿地,”彻底改善重点支流污染因子超标问题,项目于2020年年底开工,截止目前,现场勘测、生态红线标定及指挥部建设已完成。二是积极开展全区农村地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现场检查。督促相关乡镇安装饮用水水源地指示牌及保护区警示标志128处,并明确各乡镇的保护措施,督促其落实到位。三是强化黑臭水体整治。完成72处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四是持续推进入河排污口现场审核工作。已完成549个入河排污口审核工作,取缔非法排污口11个。四是扎实开展巡河工作。对西新河、茌新河、徒骇河进行了全程踏勘,巡河距离累计达1000余公里,排查入河点位46处。

  通过不断努力,我区的河流水质有所改善,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V类水水质标准。

  (三)固废管理和工业企业用地土壤调查工作。一是积极督导涉废企业做好危险废物转移处置。2020年,督导81家危险废物产生企业安全转移处置危险废物3.78万吨,全部执行了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二是加强医疗废物处置管理工作。对全区26家医疗机构医疗废物进行了专项检查,2020年,全区累计转移处置医疗废物116.1吨,全部由优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安全处置,且执行了医疗废物转移联单制度。三是积极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全区35个地块经筛选、评分、纠偏后确定了6个地块进入初步采样,目前,已全部完成。全区建设用地土地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的存量地块为27个,已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并出具相关报告,其中21个地块通过专家评审,等待复核,剩余6个地块等待再次评审。

  (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情况。按照上级考核目标要求,到2020年底我区需完成不低于30%的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截止12月底,我区已完成314个村庄的治理任务,完成工作任务的147%。

  (五)积极推广信发集团环境综合治理企业托管模式。

  2020年12月16日-18日,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探索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现场会在市召开。12月16日,中环协会、省生态环境厅、省环协会、分管副市长、市生态环境局有关领导在信发集团就环境综合治理企业托管模式开展了现场调研。

  (六)生态环境执法处罚情况。今年以来,全区始终保持执法高压态势,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带队现场调研督战。及时开展了各类环境执法专项行动,共检查企业3000余家次,对300多家存在问题企业下达了责令整改违法行为决定书,并督促企业整改到位。2020年共实施行政处罚案件271件,罚款约1319余万元,移送公安机关6件,移送法院41件,同时报送检察院备案。

  (七)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情况。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情况。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涉及我区的21个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成(销号档案已上报市整改办)。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我区的25件信访案件全部整改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情况。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反馈意见涉及我区的11个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成(或者达到序时进度)。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工作组交办我区的12件信访案件全部整改完成。市贯彻落实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情况。省环保督察反馈的18个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成,26个信访件已全部办结。2018年省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情况。省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意见中涉及我区的17项整改问题和7项“举一反三”的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成或者达到序时进度。省环保督察“回头看”进驻期间,我区共接收各类信访件26件,目前已全部办结。

  (八)舆情信访工作情况。2020年,我区没有发生重大环境舆情事件。全年共接收、办理信访案件940件,其中生态环境信访信息管理系统5件、全国12369环保举报联网管理平台112件、市12345市民热线755件,其它68件,目前均已办结。

  二、2021年工作计划

  (一)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持久战。一是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实现能源消费和煤炭消费总量双双下降。2021年禁止审批磕石子、水洗砂、烧结砖、石灰窑、等用车辆大、短途运输的建材项目。二是加大对工业企业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企业偷排偷放等环境违法行为。强化移动源污染管控。开展重型柴油车路检、停放地抽测、非道路移动机械抽测。三是持续加大扬尘防治措施。住建局、市政公用事业服务中心、执法局、生态分局、交通局等部门持续做好工地、道路、渣土车及工业企业堆场料场扬尘污染防治。四是继续开展涉气企业用电量监控装置安装工作。继续修订2021-2022年度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完善2021年重污染天气应急清单。五是持续推进信发集团公转铁的建设,推进信发华宇氧化铝矿石、煤炭卸车及输送存储系统工程建设。力争2021年年底前完成项目立项、环评工作。

  (二)强化碧水保卫战。一是根据上级部署,“十四五”期间考核我区地表水河流断面增加至6个,其中新增1个国控断面徒骇河前油坊断面。本着“短期长期结合、治标治本兼顾”的原则,突出重点区域、重点河流、重点因子、重点时段污染管控,实施精准治污策略,在确保完成水环境约束性指标任务的基础上,努力降低全区河流断面地表水环境质量指数。二是到2021年底,全区市控以上河流断面水质全部稳定达标。市控考核断面西新河、茌新河、茌中河、赵牛河、徒骇河南镇东稳定达到V类水标准。三是推进茌中河、茌新河人工湿地及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强化管理,确保2021年年底前建设完成,通过实施水质提升工程治理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出水水质达到设计要求。

  (三)强化净土保卫战。一是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力度,2021年完成全区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目标。二是积极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考核工作,完成年度工作目标,确保考核达标率达到90%以上。持续开展固、危废排查工作,遏制固、危废非法贮存、处置产生的环境污染事件。三是持续开展土壤污染调查工作,及时完成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的地块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

  (四)强化精准治污,落实具体管控措施。一是强化污染减排工作。深挖污染减排潜力,持续推进减排工程建设进度,尽快发挥减排效益,加强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监管,完成2021年污染减排任务。二是强化环境风险安全工作。继续推进化工产业园有毒有害气体预警体系和化工园区环境应急防控措施建设。二是突出铁腕执法。针对生态保护、环境治理“老大难”问题,在执法中开展工业企业“拉网式”排查整治专项行动。采取“三不三直”、明察暗访、突击检查、“双随机”抽查、“机动式”巡查等非常规措施,尤其是针对直排、偷排、严重超标排污、污染源在线监控数据弄虚作假等严重违法行为,强化按日计罚、移送公安等强制措施实施,打造“不敢违、不想违、不能违”的守法环境。三是做实四个治理。在全域治理上,充分发挥环保网格员作用,对小散乱污坚决清零;在重点治理上,抓好水污染治理与大气污染攻坚两个重头戏;在科学治理上,用好监测、监控平台,科学监管;在铁腕治理上,盯紧盯死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问题,问题不解决不罢休。四是强化环保督察整改措施落实。持续做好第一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确保做到真整改实整改,防止问题反弹,充分做好迎接中央第二轮环保督察的准备工作。

政务服务个人工作总结篇7

  今年以来,市政务服务管理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以“放管服”改革为主线,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优化行政审批工作流程,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行为,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2017年上半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大力推行“互联网+行政审批”,行政审批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大力推进网上审批工作。按照国务院、省政府工作要求,在统一审批平台基础上,完成全市审批系统梳理和升级工作。打通部门专网壁垒,导入专网数据22.3万余条。我市市级许可事项办件量及外网申报量名列全省第一。推行审批事项“立即办、马上办、网上办”,市级大厅“立即办、当天办”数量达到50%以上,100%事项实现“只跑一次腿”、40%事项实现“零跑腿”。我市连续两年被国务院确定为“互联网+行政审批”工作试点城市。

  二是网上中介超市有效运行。积极推广宣传网上中介超市。目前,网上中介超市共招标项目58个,节省资金共计185.6万余元,资金节省率达42.6%。《山东政务信息》对我市的网上中介超市先进做法给予了肯定。

  三是统一制证送达范围不断扩大。结合V3审批系统升级,进一步完善统一制发证系统,扩大统一制发证的范围和数量,目前大厅制证中心共统一打印审批证照9500余个,快递免费送证5200余件。进一步破解审批放权“最后一公里”难题,实现了大厅与办事群众之间“零距离”。

  (二)改革优化审批流程,推动行政审批服务提速增效

  一是进一步优化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学习借鉴广州等城市先进做法,会同14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青岛市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流程推动审批全面提速的工作方案》,创新推行“大容缺、大并联”改革措施,促进建设工程项目早开工、早落地。

  二是不断提高项目服务水平。组织召开国信金融中心、青岛二中、海业油码头等10余个项目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土石方提前开挖、竣工验收、资格资质等审批事宜。积极发挥重点项目代办作用,帮助公共卫生中心项目、晓港名城项目审批手续,得到了项目单位的高度认可。

  三是继续深化“两集中两到位”改革成果。会同市编委办对市直部门、区市贯彻落实行政审批改革政策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市水利局等部门成立行政审批处并整建制入驻大厅。黄岛区成立了行政服务局,在全省率先实施“一口受理、受办分离”审批服务模式。

  四是强化审批过程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审批系统超时、挂起和补齐补正审核工作,对办理超时的审批业务进行红灯提示,督促审批部门及时改正。对360余个建设项目涉及的审批流程之外的环节逐一调研梳理,发现项目堵点,提出了解决途径和建议。

  (三)加快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平台

  一是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改革各环节工作。完成了政府采购项目监督、管理职能移交。召开了全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工作会议,市内三区公共资源交易大厅整合为市公共资源交易大厅的分大厅,其他四市三区交易机构整合为市级分支机构。完成了项目概算及建设、采购方案,公开招标确定了软件开发、硬件购置及监理单位。我市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平台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二是构建公共资源交易诚信体系。初步建立了“部门联动、市场主导、社会监督、依法惩处”的信用体系总体框架和联合惩戒制度,自6月份开始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对被人民检察院列入行贿犯罪档案、人民法院列入失信执行人、市场监管部门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或经营异常名录、税务部门列为重大税收违法当事人的五类严重失信法人或其他组织限制参与依法应当进入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及其分支机构进行交易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活动。加强对公共资源交易参与各方行为的监督,上半年,共处罚评审专家5人次,考核扣分代理机构4次,受理行政处罚案件27起,全部按照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处罚完毕,累计处罚金额73万元。

  三是完善公共资源交易流程。进一步优化公共资源交易开评标工作规程,完成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标准化大纲和服务指南。完成了建设工程施工、监理、勘察、设计、代建共11类招标文件示范文本的修改完善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窗口未使用审批系统办理业务。由于部分专网的建设部门是国家或省级主管部门,整合工作难度较大,大厅部分窗口仍未使用专网系统办理审批业务,全市统一审批平台的外网申报、统一制发证、证照共享库等功能不能有效实施,影响了审批服务效率。

  (二)网上审批办件量有待提高。审批系统升级后,网上申报高速路已建成,但是办事群众外网申报意愿不足,实际外网申报数量较少,影响了网上审批服务水平的提高。

  (三)“两集中、两到位”工作推进不到位,审批事项“厅外循环”问题依然存在。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工作推进不到位,个别审批事项在大厅正式受理前存在预审,办事企业和群众仍需多次跑手续,增加了审批办理环节,导致了审批超时。

  (四)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违规现象仍然存在。围标串标、暗箱操作、代理机构违规操作等问题仍然未能杜绝,仍需进一步加强监管。

  三、2017年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深化“互联网+审批服务”工作。完善全市统一的网上审批服务平台,加快专网系统互联互通。进一步提高全程网办事项的比例,2017年底,实现全市审批服务事项100%实现“只跑一次腿”,40%实现“零跑腿”。

  (二)推进建设项目审批“大容缺、大并联”。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优化青岛市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流程的工作方案》,进一步优化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流程,扩大“容缺受理、容缺审查、并联审批和代办服务”范围,推动建设工程项目审批再提速。

  (三)加快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扩大公共资源交易入场范围,整合构建全市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加快建设全市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平台,探索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管理方式。

  (四)提高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水平。开放建设项目中介服务市场,积极引入国内外中介机构。规范网上竞价选取中介机构程序,提高中介机构服务效率。

政务服务个人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 个人业绩相关信息采集表

★ 供销社监事会工作总结

★ 组织生活会党员民主评议工作总结报告

★ 党史学习教育组织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

★ 反诈骗学习个人感悟

★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工作总结

★ 学习强国先进个人事迹

★ 作风整顿个人对照检查材料

★ 优秀驻村第一书记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 派出所纪律作风教育整顿工作总结

装机门户网 公司/单位/企业/个人电脑装机就找装机门户网,欢迎来电咨询!本文章链接:https://www.diyilu.com/tgfx/179750.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