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总结6篇
社会上习惯于把科学和技术连在一起,统称为科学技术,简称科技。实际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科学解决理论问题,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技工作总结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技工作总结篇1
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全市科技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全市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全市科技系统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好市委×书记批示精神和本次会议精神,提高认识,正视差距,大打科技工作翻身仗。2020年是全民战疫的特殊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科技系统凝心聚力、奋勇争先,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努力交出×市“十三五”科技工作的满意答卷。
一、服务大局,主动作为,2019年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成效
今年以来,我市科技工作取得多方面突破:全社会R&D投入总量超×亿元,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全市财政科技投入×亿元,占比×%,比增×%。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突破×家,达×家。高水平研发平台再上新台阶,大力推进光电信息省创新实验室建设,筹建柔性电子省创新实验室,下达重大平台省、市建设奖励经费近×亿元。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再出新举措,牵头建设“×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2020PP”并正式上线运行。抗击疫情,出台“十六条措施”,助力企业复产复工。全省首创科技特派员直播带货活动,助推乡村振兴。获省科学技术奖×项,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数均位居全省第一。具体成效包括:
(一)以平台建设为引领,高规格构筑创新高地。自创区×片区建设纵深推进。推进落实《2020年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片区建设工作要点》,建立新区、自贸区、自创区“三区”联席会议制度,首推自创区“一区二十四园”工作绩效考评机制。高水平研发平台再上新台阶光电信息省创新实验室有序推进,动建实验室大楼,落实省市财政建设经费×亿元;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家、省引进重大研发机构×家、研发中心职能总部×家、市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家;下达重大平台省、市建设奖励经费近×亿元。
(二)以集聚创新要素为载体,高质量优化创新环境。完善科技创新顶层设计牵头制定《×市争当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排头兵推进科技创新实施方案》,明确未来十五年科技工作发展方向;牵头制定《×市关于进一步坚持和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工作方案》,将科技特派员制度走深走实;紧扣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具体目标,科学编制《×市“十四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重新修订了关于扶持“双创”工作、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驱动发展等惠企科技政策。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我市共有×家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高企总数达×家,占全省总数×%,净增×家,增长×%,净增数连续三年全省第一。新增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家,总数达×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家,较去年增长×%。双创载体建设取得新进展×软件园入选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家,新认定市级众创空间×家;举办2020年×市榕创嘉年华暨×市创新创业大赛,×家企业进入全国行业总决赛,其中×家获得优胜奖。科技人才培育和引进取得新成效入选×年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市属单位获得省科学技术奖×项,其中一等奖×项,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数均位居全省第一;省对市人才绩效考核,涉及我局×分×个单项指标,预计位居全省第一。加强海外人才引进,新设立海外人才联络处×家。
(三)以科技投入为抓手,高水平释放创新动能。全社会R&D投入稳步增长通过财政投入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2020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亿元,占比×%,比增×%,我局下达财政科技发展性项目经费×亿元;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强化“高新贷”、“科技贷”、贷款贴息等业务,累计发放贷款×亿元;×年(错年统计)全社会R&D投入总量达×亿元,成为全省首超×亿的设区市,总量连续×年保持全首第一;R&D投入强度×%,超过全省×%的×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二。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再出新举措发挥×在榕高校院所集聚优势,积极推进“一网一厅”建设,牵头建设“×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2020PP”并正式上线运行。举办“2020年闽东北协同发展区网上科技成果推介会”等成果对接活动。2020年,我市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有×项,合同成交金额达×亿元,比增×%。
(四)以科技服务民生为目标,高标准提供创新服务。“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我局×个服务事项已入驻市行政服务中心,其中“一趟不用跑”事项×项,“最多跑一趟”×项,“全流程网办”事项×项,“一趟不用跑”事项比例达×%。电子证照生成率为×%,位列全市第×名,被评为市行政服务中心标兵(先进)窗口×次。科技特派员制度进一步走深走实出台《×市关于进一步坚持和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工作方案》,选认省市级科技特派员个人×名、团队×个、法人×个,县级×名实现镇村全覆盖。全省首创科技特派员直播带货活动,助推乡村振兴。强化基层服务与科普宣传开展“服务基层年”活动,局领导累计下基层×次,走访企业×家。深入开展科普宣传,组织“科技战役创新强国”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场、科普进社区活动×场。抗击疫情打出组合拳疫情防控期间,出台“十六条措施”,下达财政科技资金×亿元,为×家中小微企业减免租金×万元,立项支持省、市新冠疫情科研攻关×项,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助力企业复产复工。
(五)以提振精气神为依托,高效率推进机关党的建设。一是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在×》等系列采访实录、党的--精神、以及习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新思想武装党员干部头脑;二是开展模范机关创建,落实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党支部工作制度,抓好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相互融合,组建党员先锋队,围绕科技创新、疫情防控等重点任务,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三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党性教育、警示教育,开展廉政谈话×人次;四是融入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开展与社区、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帮扶困难群众,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次。
二、勇于面对、认真研究,着力解决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
同志们,尽管一年来我市科技创新做了大量工作,有了新的发展进步。但对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与其它兄弟市州相比,我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近年来一直在全省处于垫底。主要差距表现在:
一是科技投入少而分散,投入效益不明显。从省科技2020)》来看,我市科技研发投入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排位倒数第×)、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为×%(排位倒数第×)、企业科技研发投入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排位倒数第×)、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排位倒数第×)。
二是科技力量弱而分散,创新能力不强。省领军人才、优秀专家和“333”、“555”创新人才在全省占比低,特别是应用基础研究人才少。人才梯次结构不合理,队伍断层和人才流失问题突出。人才分布不均匀,大部分集中在教育和卫生领域,工业、农业领域科技人才匮乏。
三是科技工作基础薄弱,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明显滞后。全市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仅有×家,占全省科技创新型企业总量(×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仅有×家,占全省总量(×家)的×%;高新技术企业仅有×家,占全省总量(×家)的×%。
四是各级各领域抓科技创新还没有形成强大合力,全社会重视科技、重视创新的氛围还不浓厚。据2020年×省区域科技进步评价报告显示,我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个百分点,排在全省倒数第二位,属五类地区(×)。在“五大一级指标”中,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环境五大指数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排名靠后。
三、担当尽责,创新突破,全力推动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奋力打好新五年计划的开门红,预期目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投入总量增长×%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净增×家,技术合同交易额达×亿元,科技特派员保持镇村全覆盖。具体工作措施包括:
(一)创平台,为高质量发展打造策源地。一是提升自创区建设水平,完善考评机制,统筹推进“一区二十四园”的管理、大学城提升及“三创园”建设;二是推进高水平研发平台建设,按照边建设边科研的原则有序推进光电信息省创新实验室建设,积极筹建福建师范大学柔性电子创新实验室,强化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培育;三是搭建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推进高校院所研发平台的成果转化,完善“一网一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支持市校合作科研项目,力争2021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亿元。
(二)强主体,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原动力。一是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创新链条培育,力争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净增×家。二是实施R&D稳增计划,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投入分段补助等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2021年R&D投入总量增长×%以上。三是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建立健全“揭榜挂帅”制度,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
(三)优生态,为高质量发展汇聚新力量。一是开展×市创新创业大赛活动,搭建企业和投资者的对接平台,力争2021年新增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家。二是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重点遴选一批高层次人才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人才计划,开展试验区四项引智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榕培养计划等,大力推进海外人才联络处建设。三是加大科技特派员选认力度,实施科技特派员科研项目,打造科技特派员创业平台,推动科技特派员创业与技术服务领域向二、三产业延伸,2021年选认省市级科技特派员×人以上,全面提升县级科技特派员工作成效,保持科技特派员镇村全覆盖;四是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充分发挥“高新贷”、“科技贷”的作用,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同志们,科技创新是引领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明确任务要求,增强使命担当,以促进科技创新为己任,加快推进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
科技工作总结篇2
今天,我们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听听大家对“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一个时期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的意见和建议。出席今天座谈会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分别来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涉及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还有在华工作的外国科学家。
刚才,大家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请有关方面认真研究吸收。下面,结合大家的发言,我谈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治疗、疫苗研发、防控等多个重要领域开展科研攻关,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作出了重大贡献。借此机会,我向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一是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都需要强大科技支撑。二是加快科技创新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三是加快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推动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科技创新是关键。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也需要科技实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四是加快科技创新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从最初提出“四个现代化”到现在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科学技术现代化从来都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同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二、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
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科技工作者、规模庞大的研发投入,初步具备了在一些领域同国际先进水平同台竞技的条件,关键是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给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第一,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科研选题是科技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多次讲,研究方向的选择要坚持需求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防建设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比如,农业方面,很多种子大量依赖国外,农产品种植和加工技术相对落后,一些地区农业面源污染、耕地重金属污染严重。工业方面,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部分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赖进口。能源资源方面,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70%以上,油气勘探开发、新能源技术发展不足;水资源空间分布失衡,带来不少问题。社会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民对健康生活的要求不断提升,生物医药、医疗设备等领域科技发展滞后问题日益凸显。对能够快速突破、及时解决问题的技术,要抓紧推进;对属于战略性、需要久久为功的技术,要提前部署。
第二,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对科技创新来说,科技资源优化配置至关重要。“两弹一星”成功,有赖于一批领军人才,也有赖于我国强有力的组织系统。我们有大批科学家、院士,有世界级规模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队伍,要狠抓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优化组合,克服分散、低效、重复的弊端。要有一批帅才型科学家,发挥有效整合科研资源作用。要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优化配置优势资源,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对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重组,形成我国实验室体系。要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各类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发挥人才济济、组织有序的优势,形成战略力量。
第三,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国基础研究虽然取得显著进步,但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还是明显的。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基础研究一方面要遵循科学发现自身规律,以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来驱动,鼓励自由探索和充分的交流辩论;另一方面要通过重大科技问题带动,在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论问题,进而探索科学规律,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要明确我国基础研究领域方向和发展目标,久久为功,持续不断坚持下去。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首先是国家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同时要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以适当形式加大支持,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扩大资金来源,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对开展基础研究有成效的科研单位和企业,要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必要政策支持。要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激励机制,鼓励广大科研人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让科学家潜心搞研究。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
第四,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校积极设置基础研究、交叉学科相关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本科生培养,探索基础学科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要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在数理化生等学科建设一批基地,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研究。要加强高校基础研究,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要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要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吸引海外高端人才,为海外科学家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条件。
第五,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我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这种潜能有效释放出来。转变政府职能是科技改革的重要任务。我们很多产业链供应链都需要科技解决方案,能够提供这种解决方案的只能是奋战在一线的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和市场主体,政府要做的是为他们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基础条件,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要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把更多精力从分钱、分物、定项目转到定战略、定方针、定政策和创造环境、搞好服务上来。要加快推进科研院所改革,赋予高校、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要整合财政科研投入体制,改变部门分割、小而散的状态。对大家提出的加强科技力量统筹问题,我们将通盘研究考虑。
第六,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我们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一方面,要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在一些优势领域打造“长板”,夯实国际合作基础。另一方面,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当前形势下,要务实推进全球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开展药物、疫苗、检测等领域的研究合作。要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共性问题,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的联合研发。要逐步放开在我国境内设立国际科技组织、外籍科学家在我国科技学术组织任职,使我国成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的广阔舞台。
三、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去年5月,党中央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这里,我重点强调一下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要有创造性思辨的能力、严格求证的方法,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学说,敢于大胆质疑,认真实证,不断试验。原创一般来自假设和猜想,是一个不断观察、思考、假设、实验、求证、归纳的复杂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归纳。假设和猜想的创新性至关重要。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选不准,即使花费很大精力,也很难做出成果。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要多出高水平的原创成果,为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体系作出贡献。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从实践看,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凭借执着的好奇心、事业心,终身探索成就事业的。有研究表明,科学家的优势不仅靠智力,更主要的是专注和勤奋,经过长期探索而在某个领域形成优势。要鼓励科技工作者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事业,勤奋钻研,不慕虚荣,不计名利。要广泛宣传科技工作者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生动事迹。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落实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领导干部要加强对新科学知识的学习,关注全球科技发展趋势。
马克思讲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我相信,我国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登上科学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科技工作总结篇3
12月15日,是中国科协会员日,是科协会员和科技工作者的节日。值此之际,市科协组织召开“中国科协会员日科技工作者座谈会”。市科协邀请了来自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卫生医疗战线的专家、学者代表参加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专家、学者是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贡献的科技人才的杰出代表,是荣获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第九届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和第三届锦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
座谈会由市科协副主席李学辉主持,会上宣读了中国科协的《中国科协会员日贺信》;宣读了中国科协关于表彰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决定;省科协、省人社厅关于表彰第九届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决定;由市科协主席张兴平为获得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姜华茂、第九届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的佟勃勇、周宝新、董锦坤、马鸣潇、任甫等五人代颁荣誉证书、奖章并合影。
座谈会上,听取了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发言,他们对我市科技工作、科协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市科协主席张兴平发表讲话,他指出,科技工作者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担负着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的重任,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普及科学技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协是“科技工作者之家”,通过科协联系、团结和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为锦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市科协将继续加强与科技工作者的联系,通过举办座谈会、联谊会、调研走访等多种形式,搭建好平台,搞好服务,加强联系,增进感情,让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助力锦州经济社会发展。
在中国科协会员日之际,在这里,我谨代表市科协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全市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希望大家积极参加科协组织的各类活动,一如既往的支持关心科协工作,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做出更大的成绩!
科技工作总结篇4
解读党史“密码”为时代写下“精彩注脚”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对广大干部群众学好党的历史,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中全面开启伟大事业发展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以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艰辛奋斗和曲折探索为叙述脉络,深入总结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理论成果、积累的宝贵经验、铸就的伟大精神,深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发展壮大的辉煌历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只有全面地学习党史、了解党史、用好党史,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现在,更好地面向和开创未来,为新时期新征程写下“精彩注脚”。
学史则居安思危,回顾走过的路,党史正如明灯,照亮脚下前行道路。以史为鉴,就是要学会在“前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避免重蹈历史覆辙。无论是伟大事业发展还是个人成长,都需要常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思则有备,备则无患”。前行道路上面临着无数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需要我们去应对,百年非凡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着一种重要的品质,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为我们应对内外部复杂情况变化、解决现实困难问题提供了基本遵循。历史经验中蕴含着居安思危的大智慧,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学习历史、铭记历史中总结运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举一反三,用历史经验看未来,提早作出战略布局,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知史则求真务实,不忘来时的路,党史正如清泉,滋润一方思想沃土。以史为鉴,就是要学会在历史中探求经世致用、治国兴邦的务实举措用以指导和解决现实问题。党的百年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蕴含着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走向胜利与辉煌的根本原因。实事求是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项理论成果的基础,为中国共产党人奠定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基石。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正确指引下,把实事求是贯穿于治国理政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艰难探索中克服困难、改正错误,与时俱进大踏步赶上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学识知史,就是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求真务实中坚定理想信念、坚强党性原则。
用史则行至稳远,走好前行的路,党史正如号角,激发拼搏奋进力量。以史为鉴,就是要鉴往知来,领悟历史演变规律,正确分析把握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必然、掌握历史主动,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指引未来。学史用史是我们牢记党的初心、践行党的使命的重要途径,只有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初心和使命变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原动力,才能在新的长征路上乘风破浪、行至稳远。百年党史资政育人,要在学史用史中解读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基因密码”,以“赶考”的清醒继承和发扬革命斗争精神,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凝聚起一往无前的拼搏奋进力量,推动党和人民伟大事业不断向前。
科技工作总结篇5
座谈会上,市科协介绍了科协工作并现场征求意见和建议。来自泰隆集团、宏大特钢、河海纳米公司等企业生产一线的科技人员和科技镇长团部分成员欢聚一堂,畅谈尊重科技、尊重人才的做法和体会。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宏大特钢公司总工程师吴体常说,作为一个外地来泰的老科技工作者,得到了各级政府和企业的热切关怀,令人备受感动,今后要再接再厉,为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多作贡献。河海纳米公司总经理成庆堂说,科技工作者要重业务、重成果,轻职权、轻名利,调整心态,抵制诱惑,以科技成果来体现人生价值。
副市长姜佩剑要求科技镇长团成员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和各自所在院校的人力、信息资源,做好服务企业的大文章。
副市长杨晋安要求市科协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服务,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先锋作用,并不断提高为人才服务的能力。他勉励全市科技工作者凝心聚力,奋发有为,在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弘扬科学精神等方面不懈努力,再创佳绩。
市委副书记孙云强调,泰兴经济发展需要科技,更需要人才;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立足岗位,不辱使命,为泰兴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市各有关部门、单位要爱才、惜才,为科技人员提供更好的平台,创造更好的条件。
科技工作总结篇6
“读史使人明智。”回溯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从“南湖红船”到“复兴号巨轮”,从“春天的故事”到“新时代华章”,生动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波澜壮阔的创业史、奋斗史、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书写的一曲壮歌。而今,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肩负新的历史使命,回望党来时的道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必须常修党史必修课见三“xin”,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和无穷力量,为奋进“十四五”、迈好第一步,答好无愧于时代的新答卷。
上好党史“必修课”校初心。“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这是“初心之问”,始终在提醒着广大党员干部要时时给自己一点压力,敲一敲警钟,弄清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精神状态和不懈追求。“枪杆子里出政权”“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农村包围城市”,从建党到领导人民成立新中国、再到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5·12”中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人民一呼百应、防汛救灾党旗插在一线……诠释着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铭记历史才能走向未来,要走进党史、学习党史、触摸党史,从中去解读党的初心、校准初心,不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坚守人民立场的定力,把稳思想之舵的制胜法宝,写就一幕幕人民至上的震撼场景,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
上好党史“必修课”传星火。“什么也不能动摇我,我将我的生命给我们的党与人民大众。”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重要体现,党员干部学好党史“必修课”,就是抱紧优良传统和作风这个“传家宝”。以理想信念、不怕牺牲、实事求是、纪律团结和依靠群众为内容的长征精神,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人在五四运动前后多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红船精神,以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对历史的重温和回顾,对标对表查摆自身问题,照镜子、出出汗,提振精气神,既是感慨时代与人民力量,又是坚定信念,更是看清家与国的当前路,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弘扬党的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让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开创属于我们的时代!
上好党史“必修课”绘新篇。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人民铭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将共产主义的信念融入“灵魂血脉”,作为毕生追求,一往无前奋进,不断跨越前进道路上新的“娄山关”“腊子口”,去开辟历史新纪元。这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上海石库门到延安清凉山、北平香山,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一穷二白”迈向繁荣富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浴血斗争写就了一部气吞山河的斗争史诗。“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嫦娥五号”成功登月并采样返回,新业态新模式逆势增长,GDP首度迈上百万亿元大关……无数为国家、民族躬身奋斗的共产党员,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保持历史耐心,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走好了新时代的长征路,没有辜负时光里的等待。
恩格斯说过:“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广大党员干部修好党史这堂“必修课”,从党史中找寻胜利的源头、汲取前行的力量,在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中守初心践使命,让奋进在中国梦征程上的步伐才能更有力,才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更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从而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浩荡能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