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计划
住院医师规范培训源于1993年,卫生部印发《关于实施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的通知》,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以临床实践、专业必修课、公共必修课专业课为培训的主要内容。
以下是我能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计划,以供大家参考!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计划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从1996年开始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根据卫生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试行办法》,结合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具体情况,每年制定医学影像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并在年终进行了总结。
培训形式和时间:
前18个月,在学科内各专业组之间轮转,影像技术组2个月,影像诊断专业组7个月,介入组3个月,超声科3个月,核医学科3个月。第19~24月,根据受训者和临床培训基地具体情况,安排继续在本专业轮转或到相关临床科室轮转,内科2个月,外科2个月,后2月在本专业科室;此外,也可根据专业特点适度延长在内、外科的培训时间。第3年,本专业组内进行专科培训。
培训内容
(1)医学影像科(包括介入治疗)
在本科内技术组及五个专业组(神经、胸部、腹部、骨关节和介入组)内轮转,每组时间为2~3个月。掌握:医学影像的基本理论,包括X射线、CT和MRI的成像原理和检查方法。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的书写原则,并完成表1所列疾病、例数的报告书的书写,要求受训者每周至少书写诊断报告书50份。熟悉:医学影像的观察和分析方法及其诊断原则,了解医学影像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限度。
(2)超声科
掌握:超声医学基础知识,包括超声医学原理,超声诊断基础和诊断原则,超声诊断仪的类型、原理和结构。熟悉:超声诊断的步骤、图像分析方法,包括检查前准备、操作程序和手法、观察内容和指标、分析及诊断原则。学习和熟悉超声图像资料的记录方法,能基本正确书写诊断报告书,并完成表2所列疾病、例数的报告书的书写。
(3)核医学科
要求内容是:初步掌握显像设备的原理及其操作(SPECT)。初步掌握核素发生器的原理,能够独立进行常用放射性药物的标记;熟悉辐射防护基本原则和内、外防护的具体措施。初步掌握131碘吸碘率测定的原理、操作及其临床意义。了解肾图的原理、操作,初步掌握常见图形的分析。了解体外标记免疫分析的原理和进展、体外放射分析的基本类型和基本操作技术。在核素显像方面,要求初步掌握脑血流显像、心肌灌注显像、肺灌注显像、甲状腺显像、甲状旁腺显像,以及全身骨显像的原理、方法、临床应用及其图像分析。熟悉肿瘤的核素显像,特别是PET-FDG显像的原理及临床价值。初步掌握核素治疗的机理,各种治疗用核素的特点。初步掌握常131碘治疗甲亢的原理、适应证和禁忌证,能够正确估算给药剂量。掌握核素防护基本原则。
考核方法:
医学影像专业:考核方式分为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理论考核包括X线、CT、MR、超声和核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要点、影像特征。技能考核重点检查其读片分析、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考查其逻辑推理思维水平。放射(X、CT、MRI、介入)统一考核,超声部分在超声科室考核,核医学在核医学科室考核。3大部分考核分数及格为专科培训合格。放射(X、CT、MRI、介入)考核放式为100道单选题(每题1分),技能考核5个病例阅片,每题20分。B超和核医学以理论考试为主。
临床专业:阅片为主,5个病例进行阅片诊断考核,每题20分。部分公共课和外语参加全省统考。
本专业制定有完整的培训计划、考核计划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具有多年住院医师培训的经验,能够做好医师培训工作。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计划
科内所有新入院住院医师必须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直至主治医师,共分两阶段:
第一阶段:
本科生三年,
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一年,科学学位两年;
博士研究生:一年。
一阶段以二级学科培训轮转为主,一阶段考核合格获证书后,进入二阶段轮转培训。
第二阶段:
所有学历住院医师均为两年。二阶段在三级学科培训轮转为主,以达到中级职称水平。
内科学轮转计划:
第一阶段(第1~3年)
必须轮转科室:心内病房3~4个月、消化病房3~4个月、呼吸病房3~4个月、内分泌病房2~4个月、泌尿内科病房2~4个月、血液病房2~4个月、传染病2~4个月内科门诊和急诊2~4个月。
选择轮转科室:风湿病房2~4个月、心电图室1~2个月、ICU病房2~4个月、影像中心2~4个月、神经内科2~4个月。
第二阶段(第4~5年)继续完成二阶段学科培训,并熟练掌握三级学科常见病理论和技能,承担高年住院医工作
外科学轮转计划:
第一阶段(第1~3年)
必须轮转科室:普通外科9~16个月(包括门诊3个月),心胸外科3个月,泌尿外科3个月,骨科3~6个月,神经外科2~3个月,急症室3个月,麻醉科/SICU2~3个月。
选择轮转科室:烧伤2~3个月,整形外科2~3个月,小儿外科
第二阶段(第4~5年)继续完成二阶段学科培训,并熟练掌握三级学科常见病理论和技能,承担高年住院医工作
妇产科学轮转计划:
第一阶段(第1~3年)
门诊和急诊3~6个月,产科病房3~6个月,妇科病房3~6个月,计划生育2~4个月,泌尿外科2个月,麻醉2~4个月,放射1~2个月,心电图3个月,机动1个月。
第二阶段(第4~5年)
妇科病房6个月,产科病房6个月,妇产科门诊4个月,计划生育门诊及病房2个月。
儿科学轮转计划:
第一阶段(第1~3年)
轮转安排:轮转儿科各专业病房及门诊,兼顾相关科室。儿科门诊、急诊3~6个月;儿内科病房16~24个月,包括新生儿组、呼吸组、消化组、心血管组、泌尿组、神经组、血液与肿瘤组、内
分泌组等专业;ICU病房2个月;小儿外科1个月、儿童保健1个月;心电图室1个月;放射科1~2个月。
第二阶段(第4~5个月)
轮转安排:担任总住院医师或相当的工作6~12个月,承担儿科院内会诊,带领实习医师查房,安排一定的门诊、急症时间及实验室,如脑电图、超声心动图、骨髓细胞室、放射科等学习。
神经病学轮转计划:
第一阶段(第1~3年)
轮转安排:神经内科病房6~12个月,门诊6~9个月,急诊3~6个月,心血管内科2~3个月,呼吸内科2~3个月,ICU2~3个月,神经外科1~2个月,精神科1~2个月。
第二阶段(第4~5年)
门诊急诊半年,总住院医师一年。
口腔科轮转计划:
第一阶段(第1~3年)
轮转安排:门诊、急诊9个月,病房3个月。
第二阶段(第4~5年)
轮转安排:门诊6个月,病房6个月。
麻醉科:
第一阶段(第1~3年)
轮转安排:临床麻醉18-22个月,疼痛门诊2-3个月。相关专业轮转12个月,ICU3个月,心脏内科3个月(含心电图1个月),呼吸内科2个月,神经内科2个月,骨科门诊2个月。
第二阶段(第4~5年)
轮转安排:临床麻醉18-21个月(含住院总医师6-12个月,镇痛门诊2-3个月)。麻醉苏醒室(PACU)或SICU 3个月。
耳鼻喉科轮转计划:
第一阶段(第1~3年)
轮转安排:门诊和急诊3-6个月,神经外科或普外科专业3个月,ICU或心内3个月,纤维喉镜室、解剖室3个月,耳科组3-6个月,鼻科组3-6个月,咽喉科组3-6个月,机动3个月。
第二阶段(第4~5年)
在第一阶段培训基础上,熟练掌握本科常见病和急诊的诊断和处理;熟悉本科较复杂疾病的诊断和处理;参加部分教学工作,学习临床科研方法,并完成总住院医师或医疗行政管理能力培训
6-12个月。
眼科轮转计划:
第一阶段(第1~3年)
轮转安排:眼科门诊、急诊4个月,眼科病房6个月,神经内科2个月。
第二阶段(第4~5年)
轮转安排:门诊、急诊6-9个月,病房9-12个月(含总住院医师培训6个月),病理科2个月。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轮转计划:
第一阶段(第1~3年)和第二阶段的第1年:
轮转安排:第一阶段:X线第一期6-9个月,第二期3-9个月,CT3-9个月,超声3-6个月,核素显像2-3个月。
第二阶段第1年:MR3-6个月,介入3-6个月。第二阶段第2年:X线(或CT、超声、MR、介入、核医学)12个月。
核医学专业住院医师轮转安排:
第一阶段:X线2-3个月,CT2-4个月,MR2-4个月,超声1-2个月,介入1个月,核素显像6-12个月,核素治疗3-6个月,核素试验2-4个月。
第二阶段:在核医学专业内进行系统培训18-24个月。
皮肤病与性病学轮转计划:
第一阶段(第1~3年)
轮转安排:皮肤科病房6-9个月,皮肤科门诊、急诊6-12个月,真菌室1-2个月,治疗室1-2个月,皮肤病理室1-3个月,内科5-8个月。
轮转科室:急诊科、心内科、呼吸科、泌尿内科、消化内科、风湿内科。
综合ICU轮转计划:
第一阶段(第1~3年)
轮转安排:心内科3-4个月、呼吸内科3-4个月、消化内科3-4个月、泌尿内科3个月、内分泌科3个月、神经内科3个月、麻醉科3个月、放射科3-4个月、ICU病房3-4个月、机动3-4个月。
第二阶段(第4~5年)
ICU病房9-12个月。担任住院总医师6-12个月。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计划
一、培训目标
通过全面、正规、严格的培训,使住院医师在完成培训后达到低年资麻醉科医师水平,能独立和基本正确地运用常规麻醉方法,对接受常见手术和检查的病人实施麻醉和检测,为围手术期医疗工作提供麻醉专科会诊。
二、培训方法
麻醉科住院医师培训采取麻醉科内部和非麻醉科室轮转的方式。
三、培训基地医疗设备的要求:
(1)临床麻醉医疗设备的要求:
①每个手术室的最低配置:可实施低流量麻醉的麻醉机,具有心电图、氧饱和度监测、无创血压监测等功能的监护仪及备有常用麻醉药品、急救药物及基本麻醉与复苏用品。
②麻醉科公用设备:每层手术室应配有下列设备至少一台:除颤器、血气分析仪、快速输血系统、保温及降温设备、微量注射泵、血糖仪、肌松监测仪、神经刺激器、血液回收机、纤维支气管镜及应对呼吸困难的常用设备。
③ICU每个病床最低配置:具备特殊通气方式的呼吸机1台、具备心电图、氧饱和度、温度监测、无创及有创血压监测的监护仪1台、多通道输液泵1台。 ICU公用设备:除颤器、血气分析仪、快速输血系统、保温及降温设备、血糖仪、纤维支气管镜。
④疼痛门诊及病房最低配置:急救复苏设备、神经刺激器、激光理疗仪。 (2)医疗资源:
麻醉科医师培训基地必须提供足够的资源使受训医师在三年内完成《专科医师培养标准---麻醉科细则》所列麻醉学专科医师基本麻醉训练最低要求。
每年招生总数的计算:
I. 针对《专科医师培养标准--麻醉科细则》中基本麻醉方法要求的受训项目,根据公式:“基地每年平均实施总数/ 住院医师基本要求数目 ”, 计算每一个项目的“每年可接受的限定人数”。
II. 按《专科医师培养标准--麻醉科细则》中基本麻醉方法要求计算出的最小的“每年可接受的限定人数”为每年能够招收的最高人数。
四、麻醉科医师培训基地师资条件:
1.师资人数与每年招收受训者人数比例:2∶1(麻醉学科的主任、副主任和主任医师均为临床师资人员)。
2.主任∶副主任∶主治医师比例为1∶4∶6。
3.本领域应有1~2个研究方向,不同研究方向的主任或副主任医师人数应为1~2名。
4.科室学科带头人的水平要求:
具有副主任或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在临床上,至少在麻醉学某一亚专业能独挡一面,有一个明确的研究方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5.专科指导医师基本要求:
本科以上学历,主治医师以上,有较强的教学能力。
麻醉科医师培训基地必须有足够的师资力量保质保量地完成专科医师的培训工作。要有足够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为本专业住院医师授课,每位授课老师的教
学学时数每年不应超过40学时,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建议采用教学周老师负责制。
6.麻醉科医师培训基地需有一定的模拟教学设备。气管插管模型,桡动脉和中心静脉穿刺模型和心肺复苏模型等。
五、对基地所在科室组织、实施、管理的要求:
1.专人、专职管理制度及配套规章制度:麻醉科医师培训基地应由教学主任具体负责,临床麻醉、疼痛诊疗和ICU需有负责人,基地若由几家医院构成,每家医院均应有负责人。基地应设住院医师协调人(秘书)1名,负责档案建设和管理。
2.培训计划:为实现上述总目标,麻醉学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必须按照全国专科医师培养麻醉科实施细则进行安排:
(1)培训时间:所有的麻醉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必须安排不少于三年的总体培训时间,必须在三年之内安排6个月的非麻醉科室临床轮转和麻醉学所包括的所有亚专科的基本训练。
(2)非麻醉科室轮转:在普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胸心外科、呼吸内科、心内科、小儿内科中任选2-3个科室,各轮转2-3个月。因此麻醉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必须设有上述临床科室。且各科室由专人负责住院医师的管理,且开设住院医师理论学习课程,提供足够的临床培训资源,如每位住院医师同时管理病床数不得少于3张,常见病种类应齐全且达到培养专科医师所需数目(见《专科医师培养—麻醉科细则》)。
(3)科室轮转和麻醉亚专业轮转必须完成麻醉专科医师培养阶段科室轮转时间安排表的要求
为完成培训,培训基地必须设有相应的临床科室并开展该科常见手术。
附表:培训基地每周应为全体受训专科医师/住院医师开设下列课程: 理论学习和学术活动 时间 三年参加的总要求 1、病例讨论会 2小时 >90个病例 2、杂志俱乐部 2小时 >180篇近期国内外论文 3、晨课 0.5小时 >90个密切结合临床的小课 4、科研讨论会 2小时 >10次科研讨论 5、住院医师理论课 一年级课 2小时 >30个大课 二年级课 2小时 >30个大课 三年级课 2小时 >30个大课 注:理论课建议采用全国麻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
3.培训基地除提供上述学习机会外,每年还应邀请外地或国外著名麻醉学家,作为特邀客座教授来本培训基地讲学,以拓宽住院医师和临床教师的知识面,同时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气氛。所有住院医师除参加本培训基地的学习活动并严格登记外,还应积极参加各级医学会的其他毕业后教育活动,每年应获继续教育学分10分,三年累积应不少于30分。
4.培训基地必须按《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的要求进行考试和考核,并保存全部记录, 专人保管。